浅议初中化学中的探究性学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峥嵘
所谓探究性学习是由学生在学习和社会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选择课题、设计方案,通过自主性探究收集和处理信息、研究和讨论,求得问题解决,从而体验和了解科学探索过程,养成自主探究、创新的意识和习惯,形成和提高创新能力,建构知识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的活动过程。它强调以探究、发现的方式学习。根据初中化学教材的特点和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这种学习方式适合于化学教学,尤其能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动手能力。
一、在教学过程中,将“趣、疑、动、思”贯穿于探究性学习中
(1)“趣”是起点。教学过程中,应从客观角度去激励,让学生保持恒定的学习兴趣。学生刚开始接触化学,可将三个有趣的实验:“魔棒点灯”、“水变牛奶”、“白纸显字”引入新课,学生感到兴奋与神奇,从而产生要学好化学的信心和决心。
(2)“疑”是焦点。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是激活学生思维的一种手段。如:在进行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时,我发现部分同学向烧杯中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加稀盐酸后,再滴加指示剂。针对此,我向全班同学质疑:小萍同学向烧杯中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加稀盐酸,一会儿后,发现忘记了滴加指示剂。为了确定盐酸与氢氧化钠是否恰好完全反应,小萍从烧杯中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滴入一支试管中,并向试管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试液后振荡,观察到酚酞试液不变色。于是她得出结论“两种物质已完全中和”的结论。⑴你认为她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理由是什么?⑵请你另设一个实验,探究烧杯中的溶液是否恰好完全中和?这时学生的情趣高涨,七嘴八舌,大胆猜想,拟订方案,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3)“动”是特点。动手是探究式学习的一大显著特点,只有亲口尝尝梅,才知梅的酸味。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通过实验进行探究是一条重要途径。应着重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亲自动手做实验来获得知识,将势必会增加知识的可信性和深刻性。水的组成、质量守恒定律、燃料的燃烧、金属活动性顺序等都可采用实验探究的学习方式。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对实验装置的设计,对反应条件的控制,对反应机理的研究,其实本身就是一种探究学习。
(4)“思”是热点。学生在进行探究式学习活动与研究的过程中势必会遇到一些与预想结果相差甚远的现象,完成实验后,学生一定会去思索其原因,分析其原因。即使达到了预想的结果,学生也会将此结果扩大到对周围事物及现实问题产生“思索”。可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热情将对我们的教学产生莫大的帮助。
二、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应注意给学生空间
问题空间。教师要给学生创设探究的空间,要想让学生真正地探究学习,问题设计是关键。问题空间有多大,探究的空间就有多大。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是探究学习的本质特征,无论是教师提出的问题,还是教师引导学生提出的问题,都有一定的挑战性和探索性,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并且要具有一定的探究价值。
自学探究的空间。自学探究可以采用“开放式作业”形式。例如,在学习《铁的性质》中,可以提前让学生做好如下准备工作:(1)学生查阅铁的有关资料;(2)学生自己动手提前一周开始观察铁生锈的三个实验(教师可提供适当的实验用品)。
交流空间。学生深层次的认识发展既需要独立思考,更需要合作交流。建构主义把协作交流作为学习的基本要求之一。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其实就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把个别学习和合作学习结合起来,从而为学生的探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让学生更好地舒展灵性,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应转变教育观念,真正放手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动手能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85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