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语文课堂激发学生兴趣的艺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严朝辉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的心情跟学习的效果有着紧密的联系,因为良好的学习效果可以使人产生愉悦欢快的心情,而欢乐的心情又巩固原有兴趣,从而形成持续的学习兴趣,增强学好功课的自信心。因此,在教学中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和激发是关键。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学习新课时,针对课文内容,创设适当的情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思维参与的积极性,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如在教学《繁星》时,我设置了如下情境:用多媒体展示几幅星空图,然后对学生说:“你喜欢天上的繁星吗?每当你凝望那充满神奇色彩的星星,你的心情怎样?你产生了怎样的遐想?”进而引入课题。这样导课,既有直观的繁星图景,给学生以身临其境之感,又提升了学生的求知欲,有助于理解作者对星空的体验和感受,从而为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二、竞赛角逐,带动兴趣
  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结合语文学科实际,采用分组竞争法,将学生分成小组,举行朗读竞赛、抢答比赛、背诵比赛等,分组记分,公平竞争,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如背诵古诗时,用什么方法让学生乐意去背诵,并且又快又准确地背出来呢?我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接龙比赛,四个人为一小组,按顺序一名学生背诵两句诗,四名学生就可以把一首古诗接背下来,看哪个小组接得最好,背诵最流利,给予鼓励。竞争调动了学生比着学、赛着干的积极性,既提高了学习效率,又增强了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
  三、巧设疑问,诱发兴趣
  常言道,不设诱饵,鱼儿不会上钩。评书先生往往在关键处来一个“且听下回分解”,撩得听者心急难耐,这是悬念之妙处。课堂上,要想通过自己的讲授把学生的心牢牢抓住,就得善于“质疑问难,以问激趣”。如教学《“诺曼底”号遇难记》,在引导学生体会英雄品质时,我做了这样的假设:“如果你是被救的乘客中的一员,看到哈尔威船长与船一起沉浸大海,会怎么说,又会怎么做?”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带着浓厚的兴趣开始积极思考问题,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样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集中了,从而对语文课表现出来浓厚的兴趣。
  四、利用表演,培养兴趣
  呆板、单调、机械重复的教学方法会大大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教学效率。因此,在教学方法上一定要生动活泼,才能够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表演教学有两方面的好处:第一,是以孩子们自己进行的行动作为基础的表演能够使他们更直接地感知课文与自己的生活之间的联系;第二,这种情节教学本身包含创作的诸因素,促使孩子的思维发展,激发了孩子的创造意识。另外,表演对学生的语言训练起到了良好作用,丰富积累了大量词汇,加深了印象。表演也完全符合学生喜欢体验、富于想象、善于模仿的心理特征,也生动践行了“语文生活化”的理念。进行即兴发言、即兴表演,让学生对话文本,揣摩体会人物的心理、神态及动作,准确把握人物个性,加深对主题思想的理解,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感受到语文的魅力,获取知识和技能,这是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五、增进师生情感,引发兴趣
  新课程提倡新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互动关系,教师和学生的情感对教学的成功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应对学生有深厚的感情,重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使学生能“亲其师而信其道”。语文学科的特点是知识面广,学生往往会有课内所学用处不大、课外知识又无处着手的感觉,积累运用难度大,产生畏难思想。针对这一情况,我在备课时搜集了一些有趣的故事讲给他们听,听完后,鼓励他们畅谈体会和感受,增进师生感情;适当组织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给学生创造条件,增加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把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吸引进来,有困难,给予帮助,表现好,给予适当表扬。另外,我还把自己手头上的语文类报刊分发给学生传阅,为他们开阔视野、启迪心智、丰富情感搭建了平台。同时我经常走到班级中与学生们亲切交流,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生活中存在的一些困惑。长此以往,我和学生之间产生了亲近感,学生喜欢上我的课,也就自然唤起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的意义在于创新。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总结,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创新激趣艺术,使学生享受学习知识的乐趣,真正从内心体验到学习的愉快和满足,真正做到让学生好知、乐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90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