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对初中生物教学中进行“自主探究”活动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傅启东

  自主探究活动应渗透在初中生物教学的全过程中。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地、科学地、民主地进行探究活动,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素质,在活动中学习生物学知识、应用生物学知识的能力,获得主动发展。
  一、在生物教学中开展自主探究活动的意义
  (一)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有积极的作用。
  初中生物教学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创造因素,而开放的生物课堂更是进行自主探究活动的基地。
  “老师,课本中说‘蚯蚓在粗糙的硬纸板上爬得快’,而我们多次观察看到的却是在玻璃板上爬得快。这是为什么?”(学生说的“课本”,其实是《导学与评价》)
  “老师,‘初冬,大雁往南方迁徙’,到底是什么因素影响?”
  学生向老师提出了问题,向书本提出了挑战。“不迷信专家,不唯书,不唯上,敢于向权威挑战”,“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是多么可贵的创新意识,多么勇敢的创新精神。
  (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初中学生天生就是“十万个为什么”,他们对世界万物充满了好奇。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在探究活动中占重要地位的质疑,既是上一次思维活动的结束,又是下一次思维活动的开始。学生是天生的探究者,他们通过探究,不断加深对事物的认识,不断加强在实践中学习与应用生物知识的能力。问题提出后的猜测和假设,解决问题中的分析、比较、综合和概括,交流、论证中的求同和存异,等等,无一不促进学生思维的进一步发展。
  (三)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生物教学中的自主探究活动离不开观察、思维等这些认知心理活动,也伴随着情感活动、意志活动、社会交往等非智力心理活动。探究发生的主动与自觉,探究遇阻时的执著与坚定,探究过程中的交往与合作,探究成功后的喜悦与自信……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四)生动地实现对学生生物素养的培养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活动,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并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科学素养,真正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生物教学中实施自主探究活动的原则及实施方法分析
  (一)自主探究活动的一般原则。
  自主探究的一般原则包括:主体性原则、适应性原则、情意性原则、互动性原则、实效性原则、个体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等。遵守这些原则的必要性在很多文献中都有叙述,故此不再赘述。
  (二)自主探究活动的实施方法。
  1.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方案,这是教学顺利进行的关键。
  (1)从实际生活背景中提炼生物学知识
  在实际生活中包含着丰富的教学素材,在教学中适时引进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现象,既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能使学生明白生物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意识和能力。如菜贩子为什么经常往蔬菜上洒水?为什么新疆的哈密瓜特别甜?
  (2)从学生的生活中挖掘“活动点”
  如在讲《鸟与空中飞行生活相适应特点》时,折纸飞机是大家从小就玩的游戏,但要折得好、飞得远也不容易,有一定技巧。课堂上通过折纸飞机比赛,看谁的纸飞机飞得最高最远,研究分析飞得高远:纸材质轻还是重;纸大小;飞机翅膀大或小;机头折法……最后引导得出纸飞机要飞得远,必须解决“三个力”:重力、阻力、动力。提问:“鸟是怎样解决空中飞行的这三个力?”引导大家分析讨论课本中资料,总结得出鸟适于与飞行生活相适应的特点,水到渠成。
  (3)对教科书上的实验改编
  教科书上实验虽具有典型性、示范性,但有的实验效果不是很明显,不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利用积累实验经验对课本实验进行迁移,从而达到优化认识、开阔视野、活跃思维、提高能力的目的。例如:在“观察校园里的植物”的实验中,可以让学生对不同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器官的形态结构用具体的文字描述,还可以鼓励学生画图画或者用相机拍成照片向全班同学介绍。
  (4)从课外资料中筛选改编
  课外资料内容丰富而多彩,但课外资料的内容与形式常不能与学生实际水平、生活经验相匹配。对课外资料的研究、筛选改编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5)对学生已有结论的推广或优化
  由于学生已有的结论是学生努力学习获得的,对已有结论的推广和优化探讨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引起学生的关注与投入。例如,在《根对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一节教学中,在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提出诸多问题后,教师要趁热打铁,帮助学生对问题进行筛选归类,哪些问题实质相同,引导学生分析提出的这些问题,问题的焦点集中在哪?即什么情况下吸水,什么情况下失水与什么有关?这样既锻炼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又通过问题帮助学生分析现象所表现出的实质,学会推断。
  2.课堂教学中教师重点指导学生掌握自主探究的方法。
  (1)观察
  对事物的观察可以引发出探究,并贯穿探究的全过程。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观察既是他们探究的起点,又引导着他们一步步地深入展开探究。在观察过程中,学生调动感官,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教师首先要保护学生观察的兴趣。其次要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并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重点引导学生学会于细微处观察,观察仔细而有序,在观察中进行对比,鉴别它们的异同。最后要引导学生确信自己的观察具有价值。
  (2)资料收集和信息处理
  《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学生要“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师要做好这些准备工作:向学生推荐有关的阅读书籍,互联网网址,把握何时介入及提供帮助。例如苏科版八下“探究烟草浸出液对金鱼呼吸次数的影响”一课时,可以指导学生通过查阅课本信息库了解提取烟草浸出液的步骤:①浸泡烟头;②制作过滤装置;③提取烟草浸出液。根据这些步骤自备烟草浸出液,再根据信息提示尝试配制不同浓度的烟草浸出液。还可以指导学生通过网络、图书、调查、采访等收集有关“香烟中含有哪些有害物质?这些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到底有哪些危害?科学家曾做过哪些实验加以验证?这些有害物质对金鱼的呼吸可能会有哪些影响?”等有利探究实验实施的相关信息。
  (3)交流
  自主探究离不开相互交流,将收集的信息与大家共享。交流要解决好两个问题:首先是陈述。要清楚阐明自己的探究结果,思路要清晰,论证要合理,要有说服力。其次要学会倾听。“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李政涛在《倾听着的教育――论教师对学生的倾听》一书中说:“作为一个真正的倾听者的教师,必定是这样的:他怀着深深的谦虚和忍耐,以一颗充满柔情的爱心,张开他的耳朵,满怀信心和期待地迎接那些稚嫩的生命之音。”我们也要教会学生相互倾听,在相互的交流与倾听中,彼此的思路可以更加清晰,有助于产生新的矛盾,彼此激发新的灵感。
  三、实施教学的体会
  在实践中,我们感到学生的学习既不是单纯累积,又不是纯粹建构,而是接受与建构并存的,它是一个在教师启发引导下主动建构的过程。知识的真正理解与有效应用不仅需要学生观念上的认同和理解,而且需要经过一定强度的训练使之系统化、结构化、策略化和自动化,这与实施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是不矛盾的。经过几年的实践,我认识到,在教学中首先应让学生“动”起来,即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其次是让学生“想”起来,即以探索、研究的姿态进入教学中,而教师作为必不可少的设计者、组织者与合作者,应努力创造既有科学性又有人文性的环境,教学内容的设计应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人文”则指的是师生之间轻松和谐、互动的关系,从这样的角度来说,教学活动实际上是一种教学环境的创造,而教学过程便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索与思考的过程。
  为使教学内容的展示能更好地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实际,增强教学的效果,教师应从系统的、发展的高度来处理教材,做教材的主人。自主探究是学生学习生物的一个很好的方法,是学生创新的思维基础,是学生终身发展所必备的思考方法,因此教师要从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大局出发,有意识地训练学生运用这种方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91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