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如何提高数学建模课程的教学实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苏华

  摘 要: 目前许多高校将数学建模课程引入大学课堂。但是由于课程体系不完善、教师缺乏经验、教学方法不合理等原因,课程教学并未达到良好效果。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目标、提高师资水平和开展校内建模竞赛等方面提出了提高数学建模课程教学实效的一些对策。
  关键词: 数学建模 教学实效 对策
  
  随着“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活动的蓬勃发展,国内越来越多的高校将数学建模课程作为必修或选修课引入课堂。数学建模是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创造性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强有力的数学手段,并且其解决的问题涵盖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生物、医学、农业、经济管理等多个领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数学建模课程和数学建模竞赛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越来越多的非数学专业学生加入到数学建模课程的学习中来。但作为一门新兴的、发展时间较短的课程,数学建模的教学体系并不完善,教学方法和手段也不成熟。尤其是一些起步较晚,缺乏数学建模师资团队的院校普遍感到数学建模课程教学中存在一定困难,教学质量不高,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作为数学建模选修课的教师,我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提高数学建模课程教学实效的对策。
  一、现状分析
  (一)学生普遍反映课程内容繁、难,导致兴趣减退。
  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除少数学生是为了取得一定学分而选修本课程外,多数学生选课的初衷是希望通过本课程学到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并将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用于自己专业的学习研究中。但随着课程的深入,多数学生会感到学起来颇为吃力。我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已经习惯了传统数学课程的教学模式,而数学建模涉及知识广泛,没有固定的解决思路,问题和解答都是开放性的,使学生感到无从下手,从而导致信心和兴趣的减退。
  (二)教师自身缺乏教学经验,教学方法单一。
  数学建模课程是在近二十年内迅速发展起来的,在大学数学课程体系中是一门新兴课程。许多高校,尤其是类似我校区这样的近年才起步的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师自身教学经验的缺乏。数学建模课程对教师的要求比一般数学类课程高,该课程需要教师对数学各分支的知识都有一定了解,并且自身具备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指导数学建模的经验和能力,这需要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而目前一些院校的数学建模教师是缺乏经验的青年教师,自身也处于一个学习积累的阶段,对所讲授内容的理解并不透彻,就勉为其难地站在了讲台上。这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难免出现照本宣科的现象,教学方法和手段也是照搬一般数学课程的模式,偏重数学模型中数学知识的介绍,而忽略了问题背景、数学思想、模型形成的思想方法的介绍,这实际上是本末倒置的。
  (三)课程设置预期目标过高,未从实际情况出发。
  许多学校希望通过开设数学建模选修课来提高本校学生参加建模竞赛的水平,但是选修该课程的学生并不全是为竞赛而来的,有的学生只是想通过本课程了解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学生的能力参差不齐。希望通过该课程尽快提高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和水平,并在竞赛中取得好成绩,这样的目标定位太高,从而导致教学内容偏难,使多数学生望而生畏,物极必反。
  二、提高课程教学实效的对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必须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水平等多方面下工夫,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只有让学生对数学建模课程有了浓厚的兴趣,才能使其学好数学建模,才能强化教学效果。
  (一)优选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目前有关数学建模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很多,其中较为常用的有[1-3]。这些教材中含有涉及各专业领域的丰富模型。在实际教学中,受到课时的限制,我们没有必要也不可能讲解所有模型。教师可以根据本校学生专业特点,挑选一些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联的,或与实际生活联系较为密切的模型作为教学内容;还可以自己改编一些案例。比如在讲“传染病模型”[1]时,就可以修改成2003年的竞赛题“SARS的传播”,在介绍“层次分析模型”[1]时,可以为学生量身定制一个就业选择模型。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注意不要涉及太深奥的专业知识,尽量选择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模型案例。这样的案例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优化教学方法,授课形式灵活多样。
  本课程适合采用灵活多样的授课形式,其中案例教学法[4]被认为是比较适合数学建模课程的教学方法。我认为在讲解案例时,应充分结合课堂讨论与互动,让学生参与其中。例如在介绍“市场经济中的蛛网模型”[1]时,教师先介绍基本模型,并提出模型推广的设想,然后让学生就建模过程进行课堂讨论。只有让学生亲自参与进来,自己主动思考,在建模实践中获得真知,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三)明确课程定位,合理制定教学目标。
  目前,一些学校开设数学建模课程的目的比较功利,希望通过该课程来培养参加竞赛的选手,以期在大赛上有所斩获。这样的课程定位,违背了开设数学建模课程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初衷。我们应该把“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让更多学生了解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并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抽象思维、逻辑推理、创新实践等能力”作为数学建模课程教学的根本目标。明确了课程定位,对课程内容的设置就不会出现偏难而让学生难以理解的状况,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本课程希望实现的目标。
  (四)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提高教学实效的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数学建模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很高。要上好这门课,授课老师必须在课外花大量时间和精力来钻研业务,并且应该自己动手多做题、多思考,尝试着做一些经典案例用于课堂教学,这样才能不断积累数学建模的教学经验。对于类似我校区这样经验不足、缺乏教学团队的学校,还应该主动走出去,参加专业培训,与数学建模做得比较成功的院校交流经验,开阔视野,通过多种渠道提高自身水平。
  (五)组织校内竞赛,鼓励学生参与体验。
  在教学中适当给学生一些激励,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我校区的现状,如果要求学生近期在全国竞赛中获奖。这样的要求未免过高,会让学生产生挫败感。我们不妨在学校范围内组织小型数学建模竞赛,鼓励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成就感,进而加深对数学建模的兴趣,形成良性循环,逐步增强教学效果。
  总之,数学建模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作为教师,我们要在准确的课程定位下,立足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建模的兴趣,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授课模式,努力提升自身水平,切实提高数学建模课程的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姜启源,谢金星,叶俊.数学模型(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杨启帆,谈之奕,何勇.数学建模[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3]韩中庚.数学建模方法及其应用(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高振滨,沈继红.案例教学法在数学建模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11,(5):65-6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99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