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瑜

  摘要:语言是某一特定民族文化的载体,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语言教学中也离不开文化的渗透。结合大量教学实践,探讨进行文化教学的有效方法,借以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关键词:语言;文化意识;英语教学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文化的载体,人们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进行交际。因而,语言教学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然而,在当前的外语教学中,由于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以考试为出发点,教师和学生往往都把重点放在词汇知识、语法规则和句法结构等语言知识上,缺乏对所学语言国家的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背景知识的了解,课堂上偏重于学生的语言能力,忽视了学生交际能力(特别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文化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社会制度、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的总模式。而文化教学是指与人们交际或外语教学有关的文化知识的传授。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内容丰富,胡文仲、高一虹(1997年)曾指出,文化教学可能包括五个方面,即:语言交际手段(词汇、习语、语法、语篇)中所承载的文化、非语言交际手段中承载的文化、交际习俗和礼仪、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价值观念。因此,教师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一、讲解法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对英美文化进行讲解、阐释,使学生习得英美文化。包括:1.作注释,又称文化旁白:指在进行语言教学时,教师就所读的材料或所听的内容中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做一些简单的介绍和讨论,也可以利用图片、实物进行讲解。如讲解西方的地理常识、问候习惯。此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读或所听的内容,还可以让学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2.专题讲座,即文化丛,是指有关一个中心题材的一组文化包。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兴趣爱好等,并结合课文内容就较为突出的文化现象以专题的形式进行讲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共同归纳特点。
  二、对比法
  教师针对中西方不同的文化现象采取的文化教学方法。主要有:1.文化包:指由教师选一篇介绍西方文化一个侧面的文章,然后组织学生对比讨论。教师可以结合课本内容就中西方不同的历史背景、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进行对比讲解或发动学生进行对比讨论。如讲解中西方的餐桌礼仪。此方法有助于学生清楚地了解和认识所要掌握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由被动变主动。2.同化法:是对“行为文化”的对比讲解。首先,通过一篇文章指出在文化交往中出现的误解;其次,对误解产生的原因作出几种解释;然后,要求学生作出反应,选择答案。如西方人见面时该不该相互拥抱或握手。此方法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西方人日常生活情境中的言语行为方式,了解不同社会背景的人的语言特征,避免交际时的“文化错误”,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情景法
  教师有意识地组织、引导、鼓励学生进行语言实际交流,将所学的英语知识用于实践中。主要方法有:1.课堂上教师可以运用图片、幻灯片、电影、电视、多媒体课件等直观教具,给学生以直观的、情景式的感受。还可以组织、引导学生以值日报(Duty Report)、对话(Dialogue)、小组活动(Group Work)、讲故事(Story Telling)、角色表演(Role Play)、演讲(speeeh)、各种游戏(Gamoa)等活动进行课上语言训练。2.教师组织学生参与英语沙龙、英语角、英语辩论、英语晚会、专题讲座以及演讲、表演比赛等第二课堂活动,与英语为母语的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借助英美文学作品和期刊、杂志、英文报纸等来体验另一种文化的不同氛围。
  语言和文化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而获得的。文化教学是语言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英语语言知识,还应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学习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陈俊森,樊葳葳,钟华.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育.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2]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
  [3]胡文仲.文化与交际.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作者单位 河北省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公共外语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40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