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冯金平
摘 要: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是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相互激发、相互驱动、辩证推进、螺旋上升的过程。
关键词:创新教育;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发散性思维
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学科。增强创新意识,培育创新能力,健全创新性人格,这就是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主要内容。在教学中,我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培养的。
一、唤起创新意识,使学生想创造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心理学认为,疑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射,思维也就应运而生,便开始了对新知识的探求。探求的开始正是创新意识唤起之时,创新正是从这里起步。通过独立思考、判断,进而敢于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其思维会更具有挑战性。敢于摆脱习惯,教师的权威等定式,打破传统的束缚和影响,产生一种新颖,独立的前所未有的问题来认识事物,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生的理解与思维的发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中有些看似矛盾的地方,并能抓住这些矛盾引导学生质疑。如《白杨》一课最后是这样描写的“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了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通过引导,有一位学生对作者运用“沉思”一词有异议,他觉得应改为“深思”,原因是文章倒数第五自然段有描写“爸爸”的思考,认为再思考是进入“深思”,而“沉思”心理成分很重。再说后面“爸爸”的嘴角上又马上浮起了一丝微笑,从人物心理角度推进,在表情上不会有这样大的变化,作者是不是用词不当?我及时肯定了学生敢于向教材挑战,善于质疑的精神。我认为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是唤起创新意识的起点,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
二、培养创新精神,使学生敢创造
1.要消除学生对创新的“神秘感”和“不可能”,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不同人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体验和独立思考后的不同见解,与他人不同的想法即是创新的“闪光点”。教师要让课堂中的“自由度”高一些,让学生敢于发言、学会发言、善于发言;鼓励学生用质疑的态度去听教师的读中之错、讲中之误,并经常给予高度表扬。从而点燃起学生心中创新的火花。
2.正确对待学生的“标新立异”“傻问题”“怪想法”,要通过孩子们的这些“幼稚”看到其背后的无穷创新“潜能”
要以宽容之心善待学生的不同见解,正确评价学生的创新成果。如在教《长征》一课时,为了促进学生思维发散,我出示了讨论题:(1)通过朗读,你读懂了什么?(2)您想到了什么?为学生提供了发现问题的机会。
三、再造想象,拓宽思维、善于发现
阅读中,学生借助语文材料在头脑中建立图像,并对图像进行选择加工,不断扩展形象思维的范围。因此,我们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同角度进行思维。如教学《狼和小羊》一课结尾许多学生读到狼向小羊扑去,小羊被狼吃掉了。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式,想象当时的情景,启发学生进行多向思维,寻求不同的结果。学生的思维之门被打开,有的说就在狼扑向小羊时狼却倒下了,原来是一位猎人朝狼开了枪;有的说小羊一闪,狼就扑了一个空,掉进河里去了……众说纷纭。思维的闸门一下子被打开了。想象,使学生进入到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中,又超越了教材本身,使思维向纵深发展,呈现出多元态势,形成了纵横思考的习惯。
四、遥远想象,变通思维,塑造创新个性
贝弗里奇教授说:“独创性常常在于发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研究对象或设想之间的相似点,而原来以为这些对象或设想彼此没有关系。”这种使两个不相干的概念相互接受的能力,一些心理学家称之为“遥远想象”能力,它是创造力的一项重要指标。让学生在两个看似无关的事物之间进行想象,如同给了学生一块驰骋的空间。学生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分析、教师拟出很多有创意的作文题目:《爸爸与灯光》《吃药与批评》……训练了学生突破空间进行思维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更具有跳跃性。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一切创新的活动都从创新性的想象开始。
五、培养并发展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是指对一个有多种答案的问题朝着各种可能解决的方向去探究该问题各种正确答案的思维。发散性思维能使学生的思考不受心理定势作用的影响,迅速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如一学生在课外读了《愚公移山》这个故事后,在课堂上向教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我认为愚公太笨了,他不会搬家吗?搬家不是比搬山容易得多吗?”于是我组织学生就愚公是“笨”还是“智”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时,应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他们在原有的思路无法解决问题时,冲出狭隘的经验与固定模式的局限,转换角度,包括从相反的方向来思考问题,从而选取正确的答案。
总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学习,学生可以充分感受到学会知识、探索知识的乐趣。教师只有不断进取,才能带动学生创造性地继承知识,才能在学习中养成创新习惯,成为新时代创新型的人才,谱写创新思维新篇章!
参考资料:
[1]陈元晖.教育与心理词典.
[2]彭聃龄.普通心理学.
[3]王凌皓.中外教育史.
[4]吴杰.外国现代主要教育流派.
(作者单位 陕西省宝鸡市麟游县招贤镇阁头寺明德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42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