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邵斐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采用探究式教学,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经过多年的教学总结,笔者认为要做好探究性教学,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一、合作进行探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在课堂上笔者常利用一些科学史实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教育。试想一下:当时的沃森或克里克想独吞研究成果,希望自己名垂千古,他们各自研究,如果没有其他人的研究成果的无私支持,就不会那么快提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分子生物学时代可能要推迟很多年才能到来。所以我们同学之间也应该互相帮助、相互学习、相互之间取长补短,在协作中探究。通过这样的思想教育,我们可以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他们明白合作探究的重大意义。
二、亲历探究实验,提高科学素养
高中生物新教材中的许多实验已从之前的验证性实验转变为探究性实验,这就决定了实验方式已从以往亦步亦趋的验证型转变成具有较强开放性的探究型。当然,教师在教学中也要尽可能地将一些模拟实验、验证性实验设计成探究性实验,以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在思考、交流、合作中进行探究,在自主探究中掌握科学学习的方法,获得所需的知识,解决疑惑的问题。
例如,上实验《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这本身是一个验证性实验,教师可以适当发掘实验选材中的小细节设计成探究性实验。在观察有丝分裂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了保障能在光学显微镜下找到洋葱根尖的分生区,我们在选材时究竟应该取多长的根尖才能把分生区准确地剪下来呢?分生区距离根尖究竟有多长?如何寻找?剪取洋葱根尖看似简单,但却是实验观察材料能否成功的关键,直接关系到实验的成败,因此也引发了“大问题”。问题很快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带着问题,学生开始思考、讨论、设计探究方案,进行探索,最终学生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然后彼此再通过交流、探讨,筛选出最佳方案,形成这一问题的答案。例如,其中有一个实验设计得非常巧妙,实验很成功,步骤如下:
(1)选取已经培养生根的洋葱,找到生长健壮而且生长状况相同的幼根6条;
(2)每间隔2 mm用极细的黑线轻轻地系在根上做一个标记(松紧程度以不伤害根并且不影响根的正常生理活动为宜),每条根共做10个标记;
(3)一天后测量每两条标记黑线间的距离,距离最大处为分生区;
(4)测量6条根的分生区距离根尖末端的距离,求平均值,确定应该剪取根尖的长度。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增强了实验的开放性,使学生能够更加辩证地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促进了学生思维发展、创造精神和能力的培养以及科学素养的养成。
三、注重导入设计,诱发学生探究
一堂优秀的生物课,必须重视新课的导入设计。探究性教学的导入设计,必须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探究兴趣,同时符合学科的特点及教材自身的性质。例如,在学习“DNA分子的结构”之前,笔者介绍了下面一段话:“莱温斯基只是美国一位普通妇女的名字,在此之前全世界的人民不知道她,但当她向媒体宣称与美国总统克林顿有染后,顿时家喻户晓。克林顿对此百般抵赖,坚决不承认。但莱温斯基提供了一条沾有克林顿精液的裙子,研究人员经过测定精液中DNA的结构,证实了精液确实是克林顿的。克林顿也终于在铁的事实面前承认了事实。从此人们也了解了DNA分子的‘厉害’了。为什么DNA有这般神奇的力量,使克林顿终于无法抵赖呢?今天我们来揭开DNA分子神秘的面纱。”当笔者说完这段话后,所有同学都睁大了眼睛,急于探寻答案。新课程强调,教学内容要联系当今世界科技的新进展,要与社会实际、现代化技术和生产实际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新课题紧密地联系起来,如克隆技术、人类胚胎干细胞移植技术、苏丹红事件、大头娃与劣质奶粉事件等,结合这些知识进行课堂导入设计,可以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的热情。
四、创设民主氛围,升华探究方法
事实上,没有“百家争鸣”的局面,没有不同意见的交流、切磋,就不可能产生多姿多彩的思想,也不可能使科学方法得到升华。例如在介绍完“DNA是遗传物质”这一系列经典实验之后,教师就可以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像科学家一样的探究热情,领略学生不同的探究方法。
如:科学家艾弗里把取自S型细菌提取物中的纯化DNA,与R型细菌混合后得到S菌。请你大胆设想,艾弗里是如何证明R细菌已经转化为S菌?
学生受到格里菲思实验的启发,马上提出第一种观点:认为将最终得到的菌种再注入小鼠体内,看小鼠是否死亡。当然这种方法就是当年格里菲思所做的实验,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应该表扬。之后经过大家积极讨论,教师的启发诱导,学生又提出了另外一种观点,在显微镜下直接观察菌落,就可知道R菌是否已经转化为S菌,使探究方法得到了升华,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当然这两种方案都是可行的,但第二种方案更为直接、有效、科学。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是对我们广大中学生物教师的磨炼和挑战,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该如何面对机遇,迎接挑战,是值得我们每位教师深思的问题。
(作者单位 陕西西安外国语大学附属西安外国语学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43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