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车文
语文是一门充满魅力的学科。在语文教材中,古今中外的文章精华、文学名篇,融自然美、生活美、情感美于一炉。这些文章歌颂了真善美,鞭挞了假恶丑,有着巨大的审美价值。审美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文中就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浅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用美的讲解,让学生感受美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要用言简意赅、形式多样、引人入胜的导语,让学生一开始就感觉到美的氛围,让“情”紧紧地吸引住学生,为后面教学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例如杜甫的《登高》,先请同学们听一个故事:一千二百多年前的一个秋天,重阳节前后,在夔州长江边上,秋风凛冽地吹着,吹得万物凋零,漫山遍野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急剧地翻滚,孤鸟在空中久久地、盘旋,远处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有一位老人,衣衫褴褛,蓬头垢面,步履蹒跚,跌跌撞撞地向山上走来,他浑身疾病,有肺病、疟疾,而且“右臂偏枯,耳半聋”。重阳节,是登高求长寿的日子。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困潦倒,似乎已走到生命的晚秋。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漂泊。面对万里江面,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交集……然后教师深情地朗读课文。这样在无形中就使学生沉浸在这首诗歌所创造的悲凉孤独忧伤的情境中。
二、用美的朗读,让学生发现美
古人曰:“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自古以来,人们对吟诵、吟读就非常重视。学习语文,必须达到“神情理趣,耳与心谋”的境界,而这种境界是一种通过读达到的审美境界。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把诗歌、散文的精彩片断意境和神韵出神入化地传染给学生,这是一种时空艺术、一种听觉美感。例如我朗读《为了忘却的记念》第五部分,以悲愤的情感、低沉浑厚的语音、缓急交错的节奏朗读,效果很好。另外,也可采用配乐小说、配乐散文的影音插入,更为感人至深!朗读效果如何,取决于学生的真情表现。
三、以美的写法,让学生创造美
带领学生感受美,鉴赏美,最终要实现创造美,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其中一条重要的途径就是写。叶圣陶先生认为,写是一种技能,只能在反复的历练中方能形成。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写的训练,或仿写,或改写,这样既巩固了知识,又获得了新知。在写作的训练中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要选取美的内容。壮丽的河山、优美的园林、鲜艳的花朵、婉转的鸟鸣、高尚的品德、坚毅的精神、诚挚的友谊、伟大的人格……都是有审美价值的材料。第二,要确定美的立意。古人云:“意者,一身之主也。”人们常常把主题比作文章的灵魂和统帅。立意美丑高下,是说话或作文好坏的关键。作者审美情趣健康高尚,不仅能描绘出美的事物,甚至能将生活中的丑转化为艺术美。如阿Q这人本身是丑的,但经过作者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审美评价之后,阿Q这个人物就成了艺术美的典型。鲁迅曾指出“选材要严,开掘要深”,前者说的是要选择美的内容,后者就是说要确定美的立意。第三,要锤炼美的语言。古人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意思是语言不美,文章就不可能久远的传播。可见美的语言是表现美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文字是表达思想的要素,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为了表达思想的需要,应有丰富的词汇。
生活中处处是美。罗丹曾说:“对我们来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审美教育存在于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语文教师有这个责任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只要我们用心挖掘、辛勤耕耘,总会有收获。
(作者单位 吉林省孤儿职业学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44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