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有效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之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燕平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历年的作文命题正是这种理念的量化。我认为进行板块式作文教学是行之有效的策略。
  板块一:力争新颖、有深度的立意训练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陆游曾说过:“文章最忌百家衣”,苏东坡也曾说过:“文章最忌随人后”。那么,如何实现“与众不同”呢?我认为,同一作文题,从不同角度进行立意训练是极为有效的实践策略。
  想象和联想能点燃创新思维的火花,作文时,恰当的联想会使文章立意与众不同,而且能使文章气势开阔。所以,进行立意训练时,我们应该刻意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这种思维训练后的作文可谓精彩纷呈,许多学生的文章立意明显较以往新颖、有深度。譬如:以“桥”为话题作文。我们可以启发学生从生活中寻找跟“桥”有关或相似的事物或道理,进而展开联想。由“桥”联想到友谊,联想人与人的沟通等等。
  除了想象和联想能触发学生作文创新立意,启发学生绕开对事物的常规认识,也是创新立意的好途径。任何事物都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立意。由于受已有认识水平及生活经验的束缚,学生思维会有定势,表现在作文上就是立意僵化、平淡。因此,在立意训练时,我们应该启发学生不固守习惯,使学生养成“披沙拣金”,甚至“反弹琵琶”的习惯。
  此板块的作文训练,强调的是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感悟生活。即教师引导、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生活。在这样的专项作文教学下,我相信,追求新颖、有深度的立意会成为学生作文的习惯。
  板块二:力争完整、清晰的文章结构训练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我认为分类写作训练有助于学生形成作文的结构意识。
  新课程教学淡化了文体知识,导致了我们的学生不能很好地把握文体特点,因此,学生常写出记叙不像记叙,议论不像议论,说明不像说明的杂糅文章。这种现象警示我们,平时的作文教学还是要从最基本的文体抓起。我们必须让学生接受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常见的应用文等专题的作文训练,在训练中掌握各种文体最基本的技巧。即:记叙文要交代清楚记叙的要素,要围绕中心安排好记叙的顺序。议论文要安排好论证观点的过程。说明文要紧扣说明对象的特征安排好说明顺序等。
  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我们不一定篇篇都要求学生写完整的文章,完全可以以列提纲的专题训练来力争学生完整、清晰的文章结构。我们可以训练学生掌握最基本的提纲技巧:拟题、确定中心、选材、安排材料的顺序、确定详略等。这样的提纲训练,不仅能帮助学生把握好文章的结构,也有助于训练和检验学生的文章立意。
  学生的作文常会出现很不流畅,段落与段落不衔接,甚至内容颠三倒四的现象。这是因为文章没有必要的过渡。一篇文章如果没有必要的过渡,这篇文章就是一串散落的珠子,毫无美感也毫无价值。因此,要使学生文章结构完整、清晰,还必须教给学生过渡的方法和技巧。
  过渡一般可以采用以下的方法:①采用过渡词,如序数词“首先、其次、第一、第二”,连词“虽然、但是、由此、因而”等,副词“不过、固然”等。②采用过渡短语,如“综上所述、由此可见、总而言之、这样看来、一言以蔽之”等。③采用过渡段,如鲁迅的《孔乙己》,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是通过一个过渡段来过渡的:孔乙己是这样使人快活,可是没有它,别人也便这么过。……
  当然,文章的过渡并不单单以上几种方法,我们应该指导学生根据作文的实际需要,自然、灵活地运用过渡词、句、段,使文章结构完整、清晰。
  板块三:力争有表现力、感染力的语言训练
  如果把文章比作一个人的话,那么语言就是这个人的衣饰,漂亮的衣饰可以使人光彩照人,生动的语言则可以使文章熠熠生辉。一篇好文章少不了漂亮的衣服――鲜活生动、有美感、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语言。为了使学生作文语言有表现力和感染力,我认为,在平时作文教学中进行片段强化训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譬如:我们可以配合阅读教学,指导学生进行有关片段的仿写练习。对于一些经典美文中的精彩段落,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真切领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独特匠心,进而进行片段仿写。尤其是巧用了名言、诗词、俗语等的片段,仿写这样的片段,既可以激发学生积累的热情,又可以使学生习作增添文化内涵,使作文语言显得精练典雅,含蓄隽永。我们还可以指导学生进行描写片段的强化练习。分别对熟悉的人、景、物进行生动细致的描写,学会运用修辞,学习在描写中动用感觉器官。这样,就可使文章语言有色彩,可以化抽象为形象,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从而增加了文章的美感。
  我想,通过以上三个板块的作文训练,让学生写出生活化、创造性的作文,用最合适的个性化语言,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表达到位,自觉把作文当作生活的必须,将不再是件难事。
  作者单位:江苏省金坛市白塔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74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