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趣”激学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宜然
摘 要:目前文言文教学的困难关键在于学生学习兴趣的缺失,本文针对这种现状作了分析,提出了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并对几种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以趣激学 文言文学习
文言文是在先秦口语的基础上形成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文言与后世的口语逐渐拉开了距离。“脱离口语”的特点使得文言文古奥难懂。但也正是这种距离感和难度反而会激发中学生知难而进的兴趣和勇气,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心理的成熟,会萌生一种挑战自我、战胜困难从而证明自我的意识,战胜的困难越大,则从中获得的乐趣就越多。在语文的学习活动中,文言文无疑是学生遇到的一种巨大的挑战。教师可利用中学生的这种心理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鼓励他们刻苦钻研,攻下这道难关,从而锻炼坚强的意志品质。
一、晓之以理,强化动机――阐述文言文学习的价值
理,就是道理。晓之以理,就是对学生讲道理,就是对学生讲明学习文言文的价值、意义和必要性,从而引起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动机,调动他们学习文言文的欲望和兴趣。当前文言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生不想学、不愿学文言文。他们很多人的理由就是学习文言文没用。他们认为文言作为古代的书面语言,在现代生活中早已失去了使用的环境和交际的功能,既然不用了,当然也就没用了。这种学习目的的不明确性导致了他们学习动机的缺失,动机的缺失则直接导致了他们学习兴趣的无根状态。因此,想要激发他们学习文言文的欲望,必须首先强化学习文言文的动机,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习文言文,让学生产生愿学、想学的愿望。这一环节是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保证。
为什么要学习文言文呢?学习文言文有什么用呢?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这些困惑,教师应该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尤其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时,就应该给学生讲明必须学习文言文的道理,明确学习文言文的巨大价值。
二、名言激励法――调动乐学文言文的积极情感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可以用一些名言、格言来激励学生。比如蒲松龄的落第自勉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比如孟子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如《荀子・劝学》中的“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如韩愈《进学解》中的“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等。教师也可给学生讲王国维的求学三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让学生明白,没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立志和求索,没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和“众里寻他千百度”的执著和坚持,就不会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成功和喜悦。
应该说明一点的是,教师用来激励学生的名言,最好都是文言的,因为这样可以一举两得,既学了文言,又受到了鼓舞。何乐而不为呢?
三、动之以情,感发情趣――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情”即情感,在这里指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情感。前面说过,兴趣是指人力求接触、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爱好活动的意识倾向,这种倾向是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相联系的。心理学认为兴趣和认识、情感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个体对某些事物没有认识就没有情感,因而也就不会对它发生兴趣。苏霍姆林斯基生动形象地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种子会萌发出幼芽来。儿童边认识边干,干得越多对劳动快乐的激动情感就体验得越深,他就想知道得越多,他的求知渴望、钻研精神的学习劲头也就越强烈。”由此可见,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产生的乐学好学的积极情感体验,可以使他们在今后的文言文学习中产生更大的兴趣和动力。
四、悦之以美,陶冶性情――引发学习文言文的美感体验
美,美感也,是学生在学习文言文过程中获得的美的享受和美的体验。美的东西总是能引起人的注意,调动人的兴趣,正如美人让人倾慕,美景让人留恋,美文让人沉醉,美食让人垂涎,人们对于美的东西总是愿意赏之悦之、亲之近之。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篇篇都是让人沉醉的美文,只不过不同篇目美的角度不同,美的形式不同而已。学生未必能感受到这千姿百态的美,这就需要教师把不同形式的美发掘出来呈现给学生,让学生鉴赏之,亲近之,玩味之,愉悦之。
总之,要解决学生对文言文兴趣缺失的问题并非一日之功,这需要广大语文教师的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改进、不断完善,切实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想方设法努力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使文言文教学早日走出困境。
参考文献:
1.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J).中学语文教学,1997,(4)
2.王廷.文言文教学价值的再认识(J).中学语文教与学,2002,(12)
3.熊江平.谈谈中学文言文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07,(6)
作者单位:甘肃省定西市岷县蒲麻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88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