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邱效琴

  摘 要:生命教育已成为学生的“必修课程”。本文对生命教育的内涵、高中地理教学中生命教育意识的确立和进行生命教育的途径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实践。
  关键词: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意识 生命教育的途径
  
  教育的目的是塑造受教育者的健全人格,使之不断地趋于完美。因此,教育的起点是“人”,教育的重心是生命教育,是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由于我们的教育一直被功利所包围,为升学所左右,生命教育成为教育中的盲区。而地理课程蕴含着大量的生命教育资源,因此地理教学中必须确立生命教育意识,并将生命教育渗透到地理教学中去。
  
  一、什么是生命教育
  
  顾名思义,生命教育即关于生命的教育。“生命教育”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在1968年提出的,在他的《生命教育》一书里,探讨了教育的真谛――必须关注人的生长发育与生命健康的教育。生命教育一经提出之后,很快就波及许多国家和地区,并逐步地形成了一种新的教育思潮。在生命教育的定义上,虽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难有统一的看法,但其本质却是一致的:尊重生命及其价值、培养生存能力,提升生命价值。
  学校教育中生命教育的内涵就是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生命,培养学生珍惜、尊重、热爱生命的态度,增强对生活的信心和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使学生善待生命、完善人格、健康成长。因此,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既重视科学教育,又要重视陶冶情操,让师生在教育活动中认识世界,珍惜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取得人生的成功和享受人生的快乐,实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确立生命教育意识
  
  生命教育的内涵很广,由于既没有“生命教育”这门课,也没有一门课可以单独把生命中最重要的态度、能力和观念作完整的传授。因此,地理与语文、化学、生物等学科一起,成为学校生命教育的重要途径。它要求每一位老师,将生命教育融入日常教学,在日常的课堂上进行启发、体验、探索和陶冶。
  1.地理学科特点要求教学必须关注生命教育
  高中地理课程是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学科。地理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地理教学更应强化生命教育意识。
  2.地理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敬畏意识
  地理学科是研究地理环境及人地关系的一门学科,在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上,每个生命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个体,都有其内在价值,是平等而高贵的存在。不论是大马哈鱼生殖之旅还是美洲旅行鼠的死亡之旅,也不论是威风凛凛的非洲狮还是笨拙可爱的大熊猫,每个生命都应该得到尊重和珍爱。因此,地理教学肩负培养学生对生命尊重敬畏意识的重任。
  3.高中地理学科有进行生命教育的有利条件
  地理学科有进行生命教育的独特的有利条件。(1)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珍爱地球,善待环境,是地理教学的核心任务,也是地理学科进行生命教育的基础;(2)由于地理学科涉及到人类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还涉及到人类的精神文化世界。在地理教学中,应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进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高中地理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保证;(3)高中地理教材为学生生命教育提供了大量素材,如寻找地外生命、灾害的防治、可持续发展等。
  
  三、地理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的途径
  
  1.挖掘教材内涵,引导学生尊重生命
  (1)运用教材,在日常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
  教材是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最主要的来源,也是开展生命教育最直接的资料来源。高中地理教材中进行生命教育的内容几乎贯穿每一章节。例如,宇宙中的地球部分,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地球只有一个,爱护地球,就是珍爱生命。“农业生产”的教学可以介绍惊世骇俗的云南红河哈尼梯田(坡度大多在25度以上,甚至达到75度,层层叠叠,有的一座山上就可有3000级)就与哈尼人热爱生命,对水源涵养林的保护密切相关等等。所以,在日常教学中,如果能有意识地挖掘教材内涵,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注重教材的生活化,用生活中的案例进行生命教育
  地域性是地理环境的显著特点之一,南方与北方民间活动的差异是客观存在。对于南方的学校来说,鼓励学生学会游泳是进行生命教育的合适内容之一,除了可供娱乐外,还可于紧要关头多一条生路。南方水乡多雷雨天气,湖南省的一个小山村1975年以来已有大大小小12人被雷劈死,指导学生科学避雷也就成为地理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森林的开发与利用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在这里可以引导学生少寄一张贺卡,少吃一次烧烤,积点“口福”,给子孙多留一片绿荫。
  (3)拓展教材的外延,巧用新闻事件进行生命教育
  新闻事件常常是大家津津乐道的,其中有很多可以成为很好的生命教育的素材:“一块625欧元的树皮”“鱼儿不会说话――3厘米的蜗牛鱼与永久废弃的亿元大坝”“2.2亿澳元的风力发电项目与橙腹鹦鹉”“纸浆厂败给小鹦鹉”等等。
  地震是我国比较普遍的一种地质灾害。“5・12”汶川地震造成了巨大人员伤亡,这也启示我们要在进行自然灾害内容的教学时,可以以“珍惜生命,学会生存”为主题,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对人类生命财产的危害,提高学生自救互救、防灾救灾的能力。四川安县桑枣中学紧邻北川,地震发生后,全校2200多名学生、上百名老师,从不同的教学楼和不同的教室中,全部冲到操场,以班级为组织站好,用时1分36秒,无一伤亡,创造了一大奇迹,这一案例引来了学生的一片赞叹,也引发了学生对自救知识的渴望。
  2.在实践活动中培养生存能力
  (1)学习有用的地理,提高生存能力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结合学科内容,可以很轻松地培养学生野外辨别方向、寻找食物、寻找清洁水源的能力,提高生存能力。
  (2)共享师生生活体验,珍惜生命
  师生的生活体验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悟知识与生命的关联。2008年暑期的西北之旅,让我真切地感受到西北地区保护草场的艰巨性,“风吹草低见牛羊”已成奢望;而在宁夏中卫沙坡头,腾格里沙漠在劳动人民的智慧面前,被草方格固定下来,再也不能对旁边的包兰铁路有所企图;在银川,宾馆里比东部地区明显增多的是节水口号和举措,我把对劳动人民的敬仰、对沙棘树的敬佩之情与学生一起分享,引导学生珍惜生命。
  3.加强学科能力的培养,提升生命价值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地理课外实践活动既是进行学科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抓手,地理考察可以引导学生亲近、关爱自然,懂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通过结合学校每年春季的踏青活动,可以了解本地区的风土人情,而在假期调查本地区的人口、环境、资源状况,则可以理解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道理,感受生活质量的提高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激发学生对生命、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借助这些活动,可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动手能力、探究能力及地理实践能力;还可以发展学生个性,学会与人沟通、接纳他人,享受成功的喜悦,释放生命的活力。
  总之,地理教师应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93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