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管理绩效 树立四种意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熊立新
教研员的主要工作职责是教学研究。因此,教研员要从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的教学水平出发,组织广大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和实践。但是,长期以来,不少教研员做的大量工作却是:计划――听课――考核――汇报――总结,循环往复。“年年月月花相似”的结果是职业倦怠、疲于应付、基层反感、自欺欺人。
教研员作为管理者,如果“管理者不做绩效管理,还能做什么!”教研员本身若没有相当的“绩效意识”的话,其工作只能是顺水推舟,无所作为!
一、教研员要树立“绩效”意识
绩效是指工作成绩及工作效率,是我们工作所期望的通过努力达到目标的结果。教研员要以自我经营的观念对待自己的事业,树立为自己工作的意识,具备职业心态、职业道德、职业规范、职业素养、职业行为等,提倡快乐工作,强化成功意识,提高工作绩效,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
正确的绩效意识应是教研员职业素质的第一要素。教研员自身要正确认识推行绩效考核的目的,以平和的心态对待考核结果,消除不公平的心理负担,使自己始终处于一种激活的、积极向上的良好状态,最终上升到团结协作实现高绩效、努力工作实现自我价值、提升素质达到自我成长的高度。推行绩效考核不是管理者整人的“大盖帽”,不是组织上单方面获利。教研员与教育管理部门应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只有自己所在的单位和组织百年常青,个人才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才能实现职业化及个人价值的最大化,这是一个“双为”和“双赢”的过程。
二、教研员要树立成本意识
教研员的每一次活动、计划、评比、调研都要付出相应的时间成本、人力成本、物质成本等,如果考量不周详、不细致,就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和无效消耗。所以教研员在组织和实施具体工作时,先要从多角度周密部署,才能全方位控制成本;不仅在内部管理成本的控制上要下工夫,更应侧重于全部活动流程成本的控制;要避免犯重内部成本、轻外部成本,重直接成本、轻间接成本,重资金成本、轻时间成本的错误。
教研员办事情、做工作要着眼于学科的实际需要,不能只为了制造轰动效应,把大量财力、物力、人力和时间花费在那些没有多少实际价值的“形象工程”上,要端正工作指导思想,树立求真务实的作风,把工作的着眼点、着力点摆正。想问题、抓工作、办事情,少琢磨上面“挂号”不“挂号”,多考虑基层需要不需要;少琢磨对自己有没有好处,多考虑对学科建设有没有益处。提倡为基层办实事,但实事要办“实”,既要注重投入,更要讲求实际效果,脚踏实地做工作,不能劳民伤财,搞“泡沫政绩”。
三、教研员要树立个人管理意识
树立个人管理意识,要求教研员从自身实际出发,不断超越自我,突破自我,以身作则,成为教师的表率。教研员要通过教研活动的实践,把握全区(市或省)的教学情况和教师情况,要具备一定的分析、研究教学问题的能力,以及指导教学过程的能力。
教研员要提高职业技能,在个人管理方面首先应从时间管理着手。每个人每一天只有24小时,人生成败、绩效好坏、事业兴衰都决定在每一位从业人员每一天的上班时间中。如何有效地运用时间,是教研员们个人管理的首要任务。其次是终身学习。终身学习是教研员实现工作目标,体现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最后一项需要个人管理的便是EQ,即所谓的情商,包括教研员如何保持快乐的心情,如何维持高昂的斗志,如何自我激励,并且不受外在环境的干扰与影响等。
四、教研员要树立整体意识
树立整体意识,有三方面的要素:教科研目标要集中,教研员与教师及教师与教师间的关系要和谐互助,教科研的工作方法要有连贯性和持续性。
教研员的工作目标,应立足课堂教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培养骨干教师方面下工夫;致力于学科整体均衡地进步。若学科教研员主要工作方向瞄准的是位子、票子,那么教研员的工作绩效将无从谈起。
教研员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既不是纯粹的上下级关系,也不同于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同事关系。教研员与基层教师的关系,既有引领作用,更多的是合作伙伴的关系。大家在一起才能合作打造出一个专业学习与提升、教学研究与交流、教学实践与反思、教学管理与评价的教研共同体。作为教研员有责任挖掘基层教师优秀的教学经验和方法,整合各类资源,把握全局的教学情况,向广大教师推广先进经验。通过点――线――面相互结合的工作,把新课程改革的工作落到实处。教研员要以积极的态度参与研究又要学会依靠教师的力量、集体的智慧共同研究。
作为广大教师的服务者,教研员要善于沟通,善于合作,和教师长期建立一种友好互助的关系,不能搞言语霸权。
在工作方法方面,要能沉下去――静下心来,踏实肯干;走出去――开阔眼界,多听多看多学多记,少说多干;坐下来--教研活动、研究课、评优课、课题组;钻进去――善于发现培养青年教师,研究怎样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放开来――放下架子,与校领导、老师们搞好关系,扬长不避短。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94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