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发现问题是思维活动中重要的环节,提出问题是思维活跃的重要表现,促使学生提问,不是老师多问几个为什么能办得到的,创设活跃的课堂环境,问出有价值的问题,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应该在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的感性材料上多下功夫;在发掘材料中的“隐性问题”上多下功夫;在设计问题上多下功夫;还要在认真严谨的评点学生的答案上多下功夫。
  [关键词]发掘问题 设计问题 评点问题
  
  古人云:“学者先要会疑。”又云:“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质疑”和“释疑”是学习中的重要环节,语文教学中,“提问法”是常用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在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运用好“提问艺术”呢?当然,深钻教材是必不可少的前提,而发掘问题,设计问题和评点学生回答,则是三个关键的环节,现分述如下:
  1.发掘问题。诚然,任何知识中都蕴涵着问题,不过,有些问题比较显豁,可一眼看出。而对于某些“隐性问题”,则往往不容易看出,课后练习也不曾涉及。因此,在发掘问题这一环节里,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发掘“隐性问题”,从看似没有问题的字里行间发掘出潜在的问题或者言外之意。大量教学实践证明,对于课后练习涉及的“显性问题”,几乎所有的教师都会要求学生回答,或适当理解,从而构成了千篇一律的“共性”,类似于变相的照本宣读,缺少独特的个性、开放性和进取性。它固然可以保证教学艺术四平八稳的小步缓行,却难以促成教学艺术跨越式的飞跃。因此,教师理应把发掘“隐性问题”当作深钻教材的首要目标,设计出不落俗套的教案,培育出独具风采的课堂。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激活课堂,充分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内容并不深奥,文字也较浅显,其中包含的“显性问题”不外乎是:“邹忌从妻、妾、客的回答中,受到什么启发?哪些话可以看出邹忌有自知之明?邹忌是怎样分析‘王之蔽’的?听了邹忌的分析,威王采取了什么措施?收到怎样的效果?”要求学生回答这些问题,固然也能完成教学任务,但却是一种刻板的程式化的教法。因此,经反复钻研教材,我最终发掘出课文中的两组“隐性问题”――“整齐美”与“参差美”。于是,当学生初读课文后,我便趁势提问:“课文中包含哪几组三叠排比?请把它们挑出来。”通过积极思考后互相讨论,学生最终挑出了“邹忌三窥”、“邹忌三问”、“邹忌三思”、“邹忌三比”等九组“三叠排比”中挑出四组,让学生品味整齐中的细微变化,以论证课文中的“参差美”。总之,正是因为发掘出课文中的“隐性问题”,才使这节课上得别开生面,被同学们誉为“我最满意的一堂语文课”。
  2.设计问题。如果说,发掘问题属于“问什么”,那么,设计问题就属于“怎么问”。前者是内容,后者是形式,两者相辅相成,如鸟之两翼,船之双桨,缺一不可。
  令人遗憾的是,有些教师并不十分注重“怎么问”,而误以为只要提问的内容有价值,“怎么问”都无所谓。于是,他们便常常表现为“随便问”、“任意问”、“模糊问”、“大而化之的问”、“不着边际的问”、“想怎么问就怎么问”……结果,使得学生很难准确把握“问点”,要么无法回答,要么答非所问,要么舍本答末。例如有关人物形象的提问,如果问“这个人物怎么样”,学生根本摸不着头脑;倘若问“他是一个什么形象”,学生仍然感觉问得太泛,难以回答;假如问“他做了几件什么事”或“你最欣赏他性格中的哪一点”,那么,学生回答就容易得多。
  一般来说,设计问题应当遵循这样的原则,即:提问要具体,不要过于抽象:指向要明确,不要模棱两可;切入要小巧;不要漫无边际;难易要适度,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不要太易或太难,致使学生“坐在地上摘桃子”或“搭梯子也摘不到桃子”;耍有一定的开放性,给学生提供展示个性和自由发挥的空间,不要刻板僵化,封闭或“自古华山一条路”的唯一性;要尽量使用“是不是”、“为什么”、“怎么样”、“有哪些”等特指问,不用或少用“是不是”、“能不能”、“该不该”等选择问,以免学生碰运气“瞎蒙”;要尽量运用短句,不要添加太多的修饰语;要多用生动活泼的口语,不要使用文绉绉的书面语。
  例如,我在执教《季氏将伐颛臾》这篇课文时,采用了这样的教学板块,设计的问题都遵循了上述的基本的原则,学生一听就明白“问点”是什么,范围有多大,因而竞相发言,非常踊跃,根本不需要老师反复的引导、暗示或纠正,基本上都是一次性回答成功。总共21个问题,提问30余次,包括老师提问、学生思考、学生回答和老师评点在内,每个问题所花时间约一分半钟。正因为我坚持上述的原则,避免了出现因提问不得法而“冷场”、“砸锅”的尴尬局面,因此,在一节课中,我少则提问5次,多则提问24次,一般提问10次,如果再加学生的提问,在一节课中,师生共同提出的问题最多可达30个。
  3.评点学生的回答。既发掘出有价值的问题,又设计出若干问题,并运用于教学实践,这是否达到“提问艺术”的最高境界了呢?未必!如果草率处理“评点学生的回答”这第三个环节,即使前两个环节很完善,也属美中不足。任何学生回答问题,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或赞扬;如果老师对学生的回答不置可否,只是例行公事的让学生“坐下”,显然会令学生失望,久而久之,学生就会逐渐泯灭回答问题的愿望。倘若老师对学生的回答生硬的否定或粗暴的批评,那当然更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与积极性。因此,老师必须十分重视乃至精心实施第三个环节,决不可敷衍了事。
  概而言之,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应当遵循“肯定为主”的原则。学生回答正确,自然应当表扬:学生回答错误,也不要生硬的说他“答错了”,而应当婉言表达。例如,可以说“他的回答比较独特,谁还能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也可以说“他的看法有一定的道理,谁还能帮他补充一下”;还可以说“这个同学很爱动脑筋,回答的角度与众不同,谁还能从另外的角度完善一下”。总之,面对学生的误答,老师首先应当充分肯定他勇于发言的精神,然后再委婉的要求其他同学纠正。
  还须指出的是,有时候,学生的回答超出了老师拟定的答案范围,但又确有道理。甚至比老师的拟定的答案更科学,这时候,老师应当迅速捕捉这难得的战机,在充分肯定学生的基础上,坦言自己的疏漏,公开认可学生在这个问题的理解上比自己高明,自己应当向学生学习。实践证明,老师这样做不但无损于自身形象,反而会赢得学生的信任与尊敬,从而更乐意深入浅出钻研问题,勇于回答问题,甚至主动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以上是笔者的一些肤浅的思考和感受。此外,提问的艺术还涉及到诸多因素。但提问作为一门艺术,对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多途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注重磨练自己提问的技巧,让提问成为我们提高教学水平的一把金钥匙。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97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