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新课标以实施素质教育为宗旨,把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放在首要位置,带来了教育教学的新气息,同时对教师的要求上升到了新的高度。新课标要求教师从思想上更新观念、提高自身素质;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我们使用苏教版化学教材已四载,在各种各样的报纸书刊、专著中都有很多关于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的文章,让人看了为之振奋,但就如何真实施到课堂教学中,具体到每节课如何做,我们一线老师还是感觉很迷茫,何况我们面对的学习的主体(学生)各不相同,他们的学习情况也各不相同,这都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难处。以下本人就依据化学学科特点,从自身教学实践出发,谈谈如何在新形式下做好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反思。
1.重视课前反思:钻研教材,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法。要上好一堂课课前准备很重要,要把足够的时间花在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安排教学程序上。课前反思过去多的得与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新教材在编排体系上作了大幅度地调整,设置了很多模块,在内容上也作了许多删减和变动。比如:在苏教版《化学必修1、必修2》的教学中,讲到“物质的分散系”时,新教材中已经降低了对胶体的要求,对胶体的概念只要求了解其不同于溶液的特性,对布朗运动和胶体的渗析等知识点不作要求;讲到“氯气的生产原理”时,新教材对“电解饱和食盐水”只要求根据现象判断阴、阳极的产物,不要求了解本质。电解原理的相关内容放在《化学2》和《化学反应原理》中详细学习;新教材中有机物烃的部分只要求学生掌握甲烷、乙烯、乙炔、苯的性质,而苯的同系物的性质这部分内容要到选修模块《有机化学基础》中才学到。为此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严格对照《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吃透教材,好好把关,明确哪些知识该讲,哪些不该讲,讲到何种深度,综合拟定一个单元、一节课的教学任务,落实好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
另外新教材中“观察与思考”、“交流与讨论”、“活动与探究”这三个模块最能体现新课程提倡的教师与学生合作学习的理念。鉴于学生能力训练的不同要求,教师在处理这些模块时,不一定都是先观察后思考或先活动后探究,有时方法可以较为灵活,可以颠倒处理,只要有效地设置好问题情境,使学生面临解决问题的疑惑,引起思维冲突,激起学习情感,产生主动探究的欲望。比如苏教版《化学2观察与思考:电解饱和CuCl2溶液》我做了这样的处理,先给学生这么几个问题:①标出电子流动的方向;②写出CuCl2溶液中存在的离子:③标出电解质溶液中离子的流向方向;④说出阴、阳极所有可能析出的物质;⑤如何粗略验证析出的到底是哪一种物质;⑥再如何加以精确验证。带着这些问题通过实验观察加以论证,最后让学生自己填写课本上的空格,感觉效果不错。
2.强化教学中反思:关注学生反馈,控制教学进程。课堂教学中的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看起来有点为时过“早”,其实是我们调控教学过程的最佳时机。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达到的效果,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设计思路和方法,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我在教学中实践“创设情境一启发引导一自我实践一讨论深化一归纳总结”的情境导学式教学模式,旨在为学生创设一个个问题情境,让学生沿着一级级的情境台阶去养成“问题思维”,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1 营造课堂气氛。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追求的理想目标是“活而不乱”。在课堂教学中要避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应尝试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让课堂成为充分展示学生独特个性的舞台。同时也要注意对学生课堂参与的分析,区分学生的参与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是实质性参与还是形式性参与,是否是学生内化后参与的一种真实表现。
2.2 重视学生的反馈。学生是带着自己的思考、灵感、认知习惯参与课堂活动的,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能会爆发出许多意想不到的闪光点和错误。对于学生提出的疑问,要善于聆听并顺着学生思维的方向、根源及时作出解答,鼓励其积极思考;对于学生(特别是基础较弱的学生)出色的课堂答题,也要善于用口头语言或肢体语言加以肯定与赞赏,激励其学习热情:对于学生回答或板演的错误,应抓住机会积极利用,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评价、反思,为课堂教学服务。
2.3 优化教和学过程。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培养学生的问题思维,进而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学习。教师组织教学的水平,直接影响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等方面的程度。教师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的时间内尽量让学生体验自主学习的愉快;让学生在吸收知识时像前人创造知识时那样思考(发现或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逐步学习、领会和应用知识,鼓励学生在观点、见解、方法上有所创新;让学生变换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开辟新的途径,寻找新的突破口去解决问题;让学生多讨论、多尝试;让学生在尝试中产生激情的冲动。
3.做好课后反思:总结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得和失,为以后的教学服务。“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学后的反思是有批判性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评价和总结能力。在课堂教学实践后及时反思,不仅能使教师直观、具体地总结教学中的长处,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再次研究教材和学生、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而且是将实践经验系统化、理论化的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使教师认识能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
课后的反思是教学过程中最常见、内容最广、形式最为多样的一个反思过程,其主要类型有对每一堂课下来进行总结思考,写好教学日记,这对第一轮高中教学最为重要;再有一周下来或一个单元讲完后进行反思,摸着石头过河,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接着为对一个月的教学活动进行梳理,为教学承前启后作必要准备;最后是比较完整的阶段分析,通过对考试情况的分析以及与学生座谈等形式对教学进行完整的整合思考;当然还有时间跨度更长的一个学年甚至于一届教学的宏观反思,对于宏观反思本人认为要注意与时俱进,使自身教学经验与“新课标”要求进行完美的结合,从而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境界。
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总之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过程,教学反思可以使教师重新审视自我,发现自我,激发教师终生学习的自觉冲动,不断反思会不断发现困惑,从而促进自己拜师求教,书海寻宝,使自己的有效经验得以升华,缺点和不足得到修正,教学能力和教学效益才会不断地提升。愿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提高自我完善自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98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