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生物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生物学科的观察能力是指善于观察生物体和生命现象的细微变化及其本质特点的能力。中学生具备敏锐、精细的观察力是学好生物学知识必备的良好素质。因此,重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是提高生物教学质量的保证。为了达到理想的效果,教师需采取一定的措施和方法去实施。
1.激发兴趣,明确观察目的。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并和思维活动紧密结合的主动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但人对同时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所有客观事物并不都产生知觉,而只是对其中少数客观事物发生兴趣,然后作出观察行为,产生知觉。所以,若要求学生对事物进行观察,必须首先激发学生对该事物产生兴趣。激发兴趣可以通过设疑、引入竞争、趣化知识等方法去实施。但学生由兴趣引致的观察行为可能漫无目的、杂乱无章,未必能达到教学目的。因此,激发兴趣的同时,必须对学生的观察加以引导,明确观察目的,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少数事物或事物的重要方面,排除次要事物的干扰,从而收到理想的观察效果。例如,满树的桃花,学生只被它的艳丽所吸引,兴趣也只停留在欣赏桃花之美。教师可顺势问学生:桃树上最美的器官是什么?美丽的花朵有些什么结构?蜜蜂在花朵里干什么?……通过一系列引导性的设疑,达到指导学生观察花朵基本结构的教学目的。激发兴趣,引导观察,不但使学生明确观察目的,而且锻炼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掌握方法,培养观察能力。观察对象和观察方法对学生来说往往是陌生的,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观察对象和观察目的,指导学生正确使用相应的观察方法,以达到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1 验证观察法。立足课本,通过观察,对课本关于生物现象、本质特征的理论进行观察验证。例如,课本以白菜、萝卜为代表植物,归纳出十字花科的主要特征。教师要求学生观察课本提到的花椰菜、芥菜、芥兰、油菜等其它十字花科植物的花和果实,对十字花科的主要特征加以验证、确认,然后,根据验证结果去识别更多的十字花科植物。
2.2 比较观察法。比较观察法是抓住事物的特点比较其异同的方法。在观察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物体或生物标本、挂图、模型时,要指导学生运用比较观察法。例如,在观察青蛙、蜥蜴的外部形态时,先让学生认真仔细地触摸、观察实物,然后照实填写两者的外部形态比较表,最后引导学生根据两者外部形态特征推导出它们各自的生活习性和生活环境条件。
2.3 循序观察法。循序观察法是指对生物体的形态结构按照一定的排列顺序进行观察的方法。例如,显微镜下观察根尖纵切面时,从根尖顶端向上依次进行观察: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又如,用显微镜观察番茄果肉细胞的结构,可以顺着其中一个细胞由外至内的顺序寻找细胞壁、细胞膜(在显微镜下不易看清)、细胞质、细胞核。
2.4 动态观察法。此法常用于生物的生活习性、生理功能、生物现象变化等方面的观察。例如,在探讨鳍的功能时,将一条鲫鱼的胸鳍和腹鳍剪掉,把另一条鲫鱼的尾鳍剪掉,让学生观察它们的游泳姿势和速度。通过观察,学生会发现并总结出各鳍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除了教会学生各种科学的观察方法外,还要指导学生按具体要求如实地绘图、记录,并且分析资料,讨论观察结果。观察方法要用得恰当,观察过程要认真细致,记录、绘制观察结果要实事求是,这样才能为解决问题提供依据,有利于观察能力的形成。
3.野外实践,提高观察效果。在课堂和实验室对生物实体、标本、挂图、模型和生命现象进行观察,受时间、环境条件和操作条件的制约,只能观察一些典型事例。为了巩固课本知识和获得更多的生物学知识、观察技能,提高观察效果,有必要鼓励和带领学生进行野外观察。在野外,可以多方面、多角度接触生物体和生物现象。但野外地域广阔,生物种类繁多,环境条件复杂多变,必须有明确的观察对象、观察目的,有重点地、适时地选择有代表性的内容作为观察和分析对象,才能收到更好的观察效果。例如,观察鸟类的形态结构与生活习性相适应时观察野外放养的家鸡、家鸭的喙、足,家鸡的喙尖而坚硬,适于啄取食物,足的趾分离,爪硬而锐利,适于步行和刨食;家鸭的喙扁而阔,边缘有锯齿,适于滤食水里的食物,足的趾间有蹼,适于游泳。
野外观察的形式多种多样:采集制作生物标本、参与生物园的管理、养殖小动物、参与农业害虫的调查和防治等等。还可以组织学生联系当地生态系统进行调查,运用生态学知识去思考如何合理利用当地资源,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的良好循环。在野外观察的实践中,需要运用各种观察技能进行仔细观察,分析各种生命现象,并参阅大量资料,去说明和解决一些生物学问题,这就锻炼了学生的观察力,提高了观察效果。
观察能力是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应重点培养的能力之一。观察能力培养得好,可巩固、加深和扩大学生课内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和技能,使生物课建立在高度直观的基础上,加强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02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