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现代社会知识增长速度的加快,创新能力培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作为中学生物教师,应充分利用生物课堂这块主阵地,去挖掘和唤醒学生内在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初中生物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要提升教师的创新素养;二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三要积极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四要实践积极的赏识评价。
[关键词]创新能力;初中生物;主体作用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14-0095-02
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潜质、创新品格和创新能力成为教育者共同关注的话题。在生物教学实践中,笔者常常思考这样的问题:“我们的生物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哪些重要的能力?”面对这样的问题,也许大家的答案是多种多样的,但笔者认为生物课堂教学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因此,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应着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那么,如何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提升教师的创新素养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凭经验教学,思维和行为定式,只给学生“鱼”而未授予学生“渔”,缺少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极大地阻碍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是关键。因此,教师要敢于冲破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提升自身的创新素养,努力使自己成为富于创新的新时期教师。
第一,提升专业素养。“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个知识陈旧、观念老化的教师是很难具备创新能力的。生物是自然科学中发展最为迅速的科学之一。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知识量成倍地增加,生物知识与技能更新周期不断地缩短,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补充和掌握新知识,利用先进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武装自己。教师的知识越丰富,就越容易把所传授的知识与技能教活、教准。
第二,纠正认知偏差。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要走出对创新教育的认识误区,不能把创新定义为纯粹的小发明、小制作等。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想法、新观点以及别出心裁的有效途径等都属于一种创新。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方法是否别人已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方法是否新颖。其次,教师还要善于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三,建立良好的師生关系。应试教育背景下的“主从型”“盲从型”的师生关系将淡出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平等的、民主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不可缺少的前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创造民主、平等、和谐、发展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有助于学生发展和创新的教学氛围,允许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大胆质疑,形成师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对学生的质疑,教师要适当地进行鼓励和表扬,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开拓学生的思维,把课堂变成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重心的主阵地。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创新教育的主体,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任务是创造各种条件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全面地发展创新素质;挖掘一切积极因素,创造最佳的课堂结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第一,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发现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承认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从而发挥其创新才能。教师要学会赞赏每个学生的独创性,赞赏每个学生的点滴进步,赞赏每个学生对教科书和教师的质疑。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问题的设计、教学活动的开展、练习的安排等要尽可能地让学生主动参与,给他们创造各种创新机会。
第二,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第斯多惠指出:“不好的教师是转述真理,好的教师是叫学生去发现真理。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可见,要使学生学会学习,传授给他们良好的学习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教师应随时注意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引导他们慢慢掌握、使用正确的学习方法,间接地纠正他们不规范、不正确的学习方法。这样,学生就会少走弯路,能尽快地掌握所学知识,发现问题,提高创新能力。
第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参与学习是创新学习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一种表现。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活学生的思维,发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创新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少一点灌输,多一点探讨,让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从而使接受知识转变为发现知识,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三、积极开展探究性学习
《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了“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目的在于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可见,在生物教学中通过多种途径有效地开展探究性学习,让学生体验和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形成。
第一,开展丰富的实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著名科学家杨振宁教授曾经指出:“对人类来说,毕竟百分之九十的科学活动是实验,而且科学中最重要的基础是实验,对那些特别擅长动手的学生来说,应认为擅长动手是一件非常荣幸的事,因为有这种能力,他们就很有可能在适当的学科中从事很有意义又很重要的事业,取得扎扎实实的进展。”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师应发挥生物实验的优势,努力构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大厦”。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要做好课堂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实验现象的能力;二要引导学生分组实验,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独立动手操作,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例如,在“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实验中,有的学生发现视野中有大小不等的气泡,有的学生发现染色不均匀,有的学生发现视野不清晰,对此教师应及时组织学生交流实践经验和技能,引导学生分析产生这些实验现象的原因。这样,在制片和操作过程中暴露出的一系列问题经学生讨论后都能得以解决。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及时发现并抓住学生思维的创新点,使学生不断迸发出科学和智慧的火花。 第二,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能活跃学生思维,使他们自由地、有选择地吸收知识,积极探索新知识,激发创新灵感。如发动学生饲养一些小动物,栽培一些花卉;带领学生认识校园中的各种植物,采集植物标本;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趣味性强的课外实践活动,为学生创新才能的发挥提供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在课堂内外都能体验到参与的快乐、创新的愉悦,从中获得创新灵感。
第三,注重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结合,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叶圣陶先生曾说:“生活如源泉,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毫无疑问,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是生物科学最好的素材库,也是生物课堂教学的源泉。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相结合,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知识讲授,如联系身边的生物现象,联系生物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运用,联系当今生物界发展的最新成果,擅长用生物知识和技能说明、解释社会生活中涉及的生物问题,做到学以致用。将书本知识和生活实际有机联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开阔学生眼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进行《传染病的预防》这节课时,以学生最熟悉、最有感触的“甲流”“非典”等传染病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1)“甲流”“非典” 等传染病是怎样传播的?(2)如何预防和控制“甲流”“非典” 等傳染病?学生带着疑惑,搜索着大脑中储存的相关知识,在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碰撞与交融中,既实现了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消化吸收,又激发了自己的创新潜能。
四、实施积极的赏识评价
评价性的语言如果具有魅力,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课堂上,教师幽默风趣的语言,能让学生在开怀一笑中受到智慧的启迪。对此,我们应利用评价的特殊功能对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进行激趣培养。一个受到重视的学生对于事物的看法都是积极向上的,积极的评价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兴趣。因此,我们要尝试进行赏识评价,发现学生的优点和进步之处,及时进行赞扬,努力挖掘学生的闪光点,用“漂亮”的语言去赢得学生对教师的尊重。
教师的评价要鼓励探索与创新,改变平淡与重复,重视对学生个性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能广泛搜集,加强积累,使评价语言定期更换、常用常新、层出不穷,时时给学生以因时因情、因景因文、因人而异的新鲜评价。
总之,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星星之火”可以“燎”学生无限的创新能力。因此,作为生物教师,应充分认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意义,肩负起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创新人才的历史使命。
[ 参 考 文 献 ]
[1] 肖川.论创新教育[J].教育研究,1999(11):11-14+79.
[2] 彭天源.中学生物学创新教育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1.
[3] 张兴军.谈生物教学中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J].成功(教育版),2009(1):138.
(责任编辑 黄春香)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372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