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阅读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是通向语文知识与语言技能的门径,掌握了这道门径,才可能进入母语的内核,了解、传承母语文化。然而在应试教育的要求下,老师们为了提高成绩,不被主管领导批评,减轻生存和工作的压力,不得不把语文阅读教学中应重视的整体阅读、情感体验、审美认识、鉴赏提高等的环节抛掉,而把一篇文章支离破碎地讲解,上纲套题,以练为主,带动学生靠近考纲考点,做全方位的备战。这样,语文课堂上老师往往容易脱离实际、照本宣科,教学方法单调,缺少变化;教学过程固定,模式统一;教学内容僵死,缺乏时代活水;课堂气氛沉闷,缺乏青春活力;脱离学生实际,忽视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不足,参与意识差。在此,我也就语文阅读教学谈一些自己的理解。
  1.什么是阅读教学。阅读,一般指看或者读别人写的文章。人类自从有了文字记载的历史,就有了阅读活动。对于现代社会的人来说,阅读如同衣、食,是日常生活的需要。通过阅读,可以吸取人类几千年积累起来的文化知识,不断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可以凭借书本知识认识客观世界,不断扩展认识领域;可以吸收和传递文字信息,与他人交流,与社会沟通。
  阅读教学,是为了着重培养理解书面语言的能力而进行的一系列语文训练。它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和识字、听话、说话、作文教学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着重于“理解”,是和说话、作文教学的不同点;着重于“书面语言”的理解,是和培养听话能力的很大不同。
  2.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古人曰:“能读千赋,则能为之”,“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等均是强调阅读的重要性。语文教学作为传承人类文明及文化的一种方式,尤其应重视阅读。而且,在各类语文试题中,阅读所占比例也较大。那么阅读何以如此重要呢?细究之,不难明白,阅读有助于积累语汇,进而形成语感,从而感受语美以致渐能为文。
  阅读有助于积累语汇。语言,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结晶,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构成语言的词汇之丰富浩如大海。况且,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前进,而充当交际工具的语言也在发展,词汇的数量逐渐扩大,新词不断涌现,要使学习者的交流用语丰富,作文精彩流畅,最好的方法就是大量阅读,广泛地阅读,并做好阅读手记以丰富学习者的词汇。对于小学生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他们易接受新事物,广泛地阅读就可能见到许多“新鲜词”(指以往没见过的)。久而久之,就记住了。而且在阅读中记忆新词更能深刻理解该词的音、形、义,相对孤立地记忆或仅凭教师讲解某个词的用法等,这种在阅读中记忆就显得轻松而且准确。因为语言是由大量的字词句构成的,这些字词句的顺序有的是约定俗成的,有的是千古流传的,对于学习者,不必用语法规律来解释为什么有这样的词序,只需要记住这些词语、这些词序,使其成为自己交流的工具即可。毕竟,世上不是有了语法才有语言,而是先有了语言才有语法的。
  3.阅读教学的作用。
  3.1 品味阅读,培养学生的美的感知力。审美感知是指审美感觉和审美知觉。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首先要培养的,就是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学生的感觉是学生感官对文本的个别属性的反应,是一切阅读活动的心理基础。如果在文本阅读活动中,学生感觉迟钝,就无法完成对美的感知。而知觉是感官对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应,是建立在感觉的基础之上的一种情感体验。学生在语文阅读时,必须充分调动听、视、触、嗅、味多种感官去品味文本创设的意境,才能体会感知到美之存在。例如如果不引导学生充分调动视觉上的感受的话,是不能感受到草原蓝蓝的天、绿绿的草,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白色的羊群,这些明丽的色彩,更感受不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培养学生的感知力,学会运用多种感官去品味文本塑造的美之存在。阅读文本时应进入到文本创设的意境氛围之中,充分感受意境中美之存在,不断丰富学生自身的审美感知素养。不断提高学生自身的审美感知能力。在丰富积累自己内在的情感经验的同时丰富积累自己的审美素养。随着学生的审美感知力的不断提高,才能引导学生在语文阅读中去丰富自己的审美经验积累,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不断激发自己的审美情感需要,又进一步进入新的审美阅读之中去丰富积累美的认知。从而使学生的语文阅读进入到一个感受美、接受美育的良性循环过程中。
  3.2 感悟阅读,丰富学生的美的情感阅历。审美情感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对客观世界的一种特殊的情感反映形式,是学生个体心灵对客观的人与事的心灵态度体验。
  审美情感阅历不是一朝一夕的产物,而是在学生不断的阅读过程中培养起来的情感体验。它始终与审美感知、审美理解、审美想象、审美创造相结合。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从文本塑造的意境中,可以获得诸如喜欢、悲哀、愤怒、恐惧、忧郁等种种复杂情感,从而丰富学生自身的情感阅历。
  3.3 拓展阅读,培养学生的美的创造力。拓展阅读,一是从内容上拓展。语文阅读教学不仅是针对课本文本的阅读,更是针对广阔的文学文本的阅读。从内容上拓展的原因是,能选入语文课本的文学作品毕竟是少数,还有大量的优美的文学作品散落于课外。因此不能把学生的审美眼光仅仅局限于课内的文本阅读之中。要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以此来拓展学生的眼界,丰富学生的阅读审美经验的积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美育也由此延伸到课外。首先,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如是否喜欢购书,是否喜欢阅读,喜欢阅读什么书,了解的目的是加强针对性引导。其次,教师要经常推荐优美的文学作品给学生提供美育的精神粮食,使学生能不断丰富美育阅历积累审美素质。第三,开展课外活动,把学生的审美眼光从书本引向社会生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文本作品中的美的形象均源于生活。学生能在文学作品的阅读中养成发现美的习惯,更应把这种习惯引向社会生活,去发现生活中的美,从而激起对生活的热爱与创造美的激情。
  4.阅读教学的方法。
  4.1 朗读。以读为本,这一自古以来代代相传的学习办法,对于语文学习来说,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三分文章七分读,涵咏工夫兴味长。一篇范文,只有反复诵读,涵咏其中,才能得其妙处。记忆文章靠读,领会文章靠读,鉴赏文章靠读,写作文章也靠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其中说的道理是很明白的。
  读可分为默读和朗读,对于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论文来说,可以把二者结合起来运用。快速阅读,提取信息,可用默读;而在课堂上的大多数场合,则采用朗读的方式效果更明显。朗读,视之于眼,诵之于口,闻之于耳,形成于脑,整个过程,调动了诸多因素,对课文的体会、领悟、记忆会更有利。作为语文教师,在课堂阅读教学中设计了朗读这一教学程序,这只体现了教法,而在阅读教学中具体指导学生如何朗读,如何培养起朗读的兴趣,如何由朗读去领会课文的内容,即让学生学会朗读这一办法的运用,则是学法的指导。课堂教学中朗读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教师范读,学生练读;领读,齐读;分段落读,分角色读。因文设读,以培养起学生朗读的兴趣。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还要精心设计问题,在指导学生解答问题时,要体现对学生读的办法的指导,从而指导学生如何通过诵读去领会、鉴赏课文。
  4.2 质疑。质疑,就是提出问题。对此,古人有许多精到的论述:“学贵有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古人也有自己在这方面的实践,宋濂就强调自己除了“遍观群书”,就是向名师“援疑质理”。古人的这些理论和实践都给我们以启示,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善于质疑,进而释疑,达到领悟问题的目的。
  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论文中设计了让学生提问这一程序,这只是教法,而鼓励学生质疑,指导学生如何质疑,大胆地支持学生提出问题,肯定学生的不同见解,则是突出了学法的指导。
  质疑的办法有求异质疑法,即从相反的角度提出种种问题的办法;发散质疑法,即从某事物的不同角度提出各种问题的办法;添加质疑法,即对某人某事的引申、补充的提问题的办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或经验,运用以上质疑的办法,摆出自己在钻研课文中所发现的问题,以此为例子,指出善于质疑是深入领悟课文的途径,也是培养具有创造性能力的关键。
  4.3 创新。爱因斯坦说:“提出一问题往往比解决一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教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问题,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由此可见,在质疑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善于创新的学习办法,是指导学习办法的目的。
  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我们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多向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具有创造力的学生,因此,用什么样的学习办法去指导学生,就成了问题的关键。在教学中往往碰到这样的矛盾:学生的答案和标准答案不同,但并不是不对。正如有的专家所指出的,语文的有些答案并非是唯一的,而学生的答案完全是合理的,怎么办?作为教师,要鼓励学生具有自己的见解,指导学生养成善于创新的学习习惯。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成为21世纪的人才。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书山有路“读”为径,笔者认为,只有充分有效的阅读教学才能真正推动素质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具有高雅的文化素养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的一代新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23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