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语文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新课改提出,教学不只是单向、封闭、静态的知识传授过程,而是师生多向、开放和动态的对话、交流过程,而这种多向、开放和动态的对话、交流过程意味着更多的生成与预设。预设与生成是语文课堂教学中“静”与“动”的对立与统一,如何准确理解两者之间辩证而统一的关系,又如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科学地把握、艺术地处理这种关系,就成为我们教师迫切需要关注和研究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语文 课堂教学 预设 生成
  
  新课改提出,教学不只是单向、封闭、静态的知识传授过程,而是师生多向、开放和动态的对话、交流过程,而这种多向、开放和动态的对话、交流过程意味着更多的不确定性和生成性。因此,生成性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也是新课程课堂教学区别于传统教学的重要方面。同时,我们的课堂教学又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必须承担“引导人”、“塑造人”、“提升人”的责任,这意味着课堂教学必须具有一定的预设性。语文课堂教学是预设和生成的辩证统一,那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又该如何科学地把握、艺术地处理这种关系呢?
  1 在“生成”中预设。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的确需要教师的充分预设,因为这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保障,不过这种预设与传统意义上的精心备课有了很大不同,从预设的出发点到预设的内容都应作重新建构。 根据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实施的基本要求,我们认为课改背景下的教学预设应是基于“生成”的预设,它应凸显出以下三点:
  首先要将落实课程的新理念、如何达到本学科的培养目标、如何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统一的目标具体落实到教学环节中去,进行整体布局和设计。
  其次要具体而周密的设计如何形成新的师生关系,怎样促使学习方式的改变,怎么使学生的学习具有自主、合作、探究的性质,何以使学生主动、积极、充分地发展,从而实现课堂的“生成”。
  再次是教师如何改变教学方式,形成新的教学行为,充分显示自身教学的优势、个性和创造性。
  新课程需要新教学,而新教学需要一种不同于以往以知识传授价值取向为主的新的预设:这是一种留给教学足够空间的预设,是一种包含着丰富生成性的预设,是一种能促成多样性和创造性的预设。它能促进教师和学生共享教学的愉快,不仅有高水平的思维和智力加工,而且有积极的情绪体验和情感高峰的预设。这样的预设,内在地包含着教学生成,内在地包含着教学创造。一句话,这样的预设才是基于“生成”的预设。
  2 在“预设”中生成。尽管生成是“无法预约的美丽”,是无法事先设定或无法预料的,但我们在生成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坐待其从天而降,那种守株待兔式的期待既显得过于消极,也不符合新课程的课程实施精神。套用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名言“幸运只青睐有准备的大脑”,我们似乎可以这样说:“‘生成’只青睐有准备的课堂”。那么除了必要的预设,我们在这“无法预约的美丽”到来之前可以有哪些作为呢?
  2.1 弄清楚课堂上什么情况下是“生成”的生长点。知道了这些,我们就有可能避免在生长点出现时因毫无准备束手无策,白白浪费掉极好的教育资源。笔者认为在课堂这一特定的时空生成的生长点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
  ①学生需要时。学生在学习中出现一些错误,或提出一些他们没弄懂的问题;对错误的纠正和对这些问题的处理是对教师教学艺术的挑战,又是碰撞生成火花的良机。
  ②师生、生生对话中。在课堂“对话”中,教师认真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发言,就会发现他们思想和语言的闪光点,从而生成课堂的美丽。
  ③多元解读中。由于读者时代、经历、经验、个性的差异,对文本的解读必然呈现多元化的态势。文学作品的阅读应当是放飞心情的自由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一颗宽容的心来看待学生们的多元解读(这种解读或许在成年人看来是可笑的,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误读”)。因为它会引发学生不同观点的碰撞,产生思想的火花,促进学生的成长。
  2.2 努力创造有利于生成的外部环境。这外部环境主要指互动对话的氛围和动态开放的时空。
  2.2.1 营造互动对话的氛围。互动对话是课堂生成的生态条件。真正的对话,发生在对话双方自由的探究中或自发的讨论中,发生在对话双方人格上真正的相互回应与相互碰撞中。发生在双方认知世界的真正融合中。相对于传统教学,对话是师生交往的互动的、合作的教学,充满着生成的可能性,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和人格魅力。
  营造互动对话的氛围,离不开师生间民主平等的伦理关系。平等、民主是教学中对话的第一原则。没有民主与平等,师生之间是无法对话的。因为对话的现代意义不仅仅是狭隘的语言交谈,而且是师生双方各自向对方敞开精神和彼此接纳。每一个学生都有着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都需要教师的理解和尊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真正地具有人性,除了可以成为对话的前提也即生成的前提之外,它自身就具有极大的教育价值。
  2.2.2 创设动态开放的时空。人是开放性的、创造性的存在,教育不应该用僵化的形式作用于人,否则就会限定和束缚人的自由发展,不利于生成的产生。课堂教学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程式而固定不变。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布鲁姆)。
  2.3 构建生成的内部环境。生成是教学对话情境下师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的超越性获得或发展,这种获得和发展的最关键因素是教师的智慧,它仿佛是足球场上的临门一脚。而这种智慧不是一般的智慧,按现象学教育学大师马克思・范梅南的说法叫“教学机智”,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应对和处理偶发情况,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善于捕捉和发掘教育契机的能力与素质。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不论教育者怎样地研究教育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的确,“教学就是即席创作”,教师必须具备教学机智这种能力素质,否则纵然有高超的专业学识,丰富的教学经历,也难实现课堂生成。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26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