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重视思维训练 提高阅读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现在一些中学生阅读能力较差,严重影响其语文学习的效果和成绩。如何提高他们语文阅读的能力,一直是语文教师们的一块心病。近年来,笔者从优化学生的思维入手,加强学生思维训练,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认读感知,整体了解;有序问答,掌握规律;质疑深思,深化理解。
  【关键词】思维流程训练 阅读 阅读能力
  
  Pay attention to the thought training to improve students’ reading ability
  Qiu Suling
  【Abstract】At present, some students have a poor reading ability, which has have a serious influence on their Chinese learning effect and grade. How to improve their Chinese reading ability has been our Chinese teachers’ secret trouble all the time. In recent years, the author tries to improve students’ reading ability starting from optimizing students’ thought, strengthening their thinking practice. The material methods are like reading carefully to feel and understand the whole idea, asking and answering with an order to seize the rule and oppugning and thinking deeply to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to the text.
  【Keywords】Thought flow training Reading Reading ability
  
  
  现在一些中学生阅读能力较差,严重影响其语文学习的效果和成绩。如何提高他们语文阅读的能力,一直是语文教师们的一块心病。《九年制义务教育教学大纲》中的一句话启发了我:“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近年来,我从优化学生的思维入手,加强学生思维的训练,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收到较好效果。
  人们读文章的思维流程,一般来说,总要经历一个由表(文章形式)及里(文章内容),又由里及表,表里多次反复、理解逐步深化的过程。根据阅读的这一思维流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分以下几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维流程的训练。
  1.认读感知,整体了解。学生阅读,眼睛接触的是一个一个的字以及由字构成的一个一个的词。任何阅读行为都必须借助文字符号,从理解字词开始。因此,学生阅读能力如何,首先取决于他们的识字量以及词汇占有量。认读训练的目的,就是要扩大学生的识字量和词汇占有量。所以我培养学生使用词典的习惯,要求学生至少学会两种查字法,并能根据词语所在的语境,从词典的释义中挑选义项。逐步提高学生对字、词的敏感程度,认读时能辨别音近易混或形近易混的字,能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词义。这些认知在获得课文意义的阶梯上是最低的,其思维水平也是最低的,训练学生深层的思维是让学生细心体会、推敲词语在特定语言情景中特殊的效果和深层的信息,训练学生透过字词表层去挖掘其深层的、潜在的信息的思维能力,去体味弦外之音。学生在认读的同时,其实也已经感知了课文,不过,这时的感知还只是初步的,还必须指导学生根据课文的特点采用不同的阅读方式(朗读或默读)以加深感知的印象。凡情感充沛、文辞优美、行文流畅的课文,适宜于用饱含感情的朗读法,要求学生做到正确清楚的朗读,准确流畅的朗读,传情达意的朗读;凡长于思辨或说明的,则适合用默读法,边读边思考。在认读感知阶段,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只是表层的、粗略的、感性的,但却是深入理解课文的必要基础。因为这时学生的思维带有整体性,便于学生在后面的阅读中能从整体出发理解课文的各个组成部分,不肢解课文;同时又使后面的理性分析始终伴随着生动的感性材料,不架空分析。
  2.有序问答,掌握规律。学生经过第一阶段的阅读,对文章的内容已大体了解,但毕竟比较粗疏、浅层,不成系统,第二个阶段通过一系列的有序问答:文章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使学生达到在阅读时掌握阅读的规律这一要求。阅读教学中所要解决的写什么?主要指掌握文章的信息、观点或情感。怎样写?指掌握文章的组合手段(包括材料的组织选择、表达技巧、表达方式、语言修辞等等)。为什么这样写?指掌握文章内容与组合手段间的相互关系,即用组合手段表达文章内容的作用。阅读教学要完成掌握语文运用规律的任务,还要注意阅读过程中的操作手段。“写什么”主要采取综合的思维策略,即寻找文章外部结构所呈现的内在的具有整体性的意义内容,而不去探究组成读物的个别组合手段,就像人们看到金字塔时,决不会去看它的每一块石头,而关注的是金字塔的整个形状及恢宏雄伟的气势一样。体现这种综合思维策略的是略读、跳读、猜读相结合的阅读方法。“怎样写”由于阅读任务是揣摩文章的组合手段,因此,在阅读中,学生关注的是局部,要去分析文章内容得以表达的种种形式,所以采取分析的思维策略,体现这种思维策略的是精读、细读的阅读方法。值得指出的是,学生虽然采取分析的思维策略,注重的是文章的局部,但却是以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为前提的,对局部的分析是在整体系统中进行的,因而不会造成对文章整体内容及内容与组合手段的支解和割裂。“为什么这样写”其阅读任务是将文章整体内容与组合手段统一起来思考,探究组合手段内容的表达作用,因而采用的是综合思维的策略。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环节虽也采取与第一环节相同的思维策略,但由于阅读目的的不同,并不处于同样的阅读层次,因而阅读方法也有区别。这一环节主要采取的是品读的阅读方法,即品味内容与组合手段相互联系所呈现的表达效果。
  3.质疑深思,深化理解。学生经过以上两步的阅读,虽说对课文的认识过程已基本完成,但仍然只是一般水平上的理解,还不能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会。第三个阶段是要求学生以“质疑”为手段,促使学生“深思”。因为不要求质疑,学生的思维就深不下去。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无疑――有疑――无疑”的过程,就是一个细读深思的过程,也就是读书“长进”,阅读能力提高的过程。这一环节可以分为两步:
  3.1 第一步,由老师向学生质疑,再引导学生通过思维解疑。当学生懒于思索、不善思索、发现不了疑点时,老师若不向学生提出疑难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怀疑和探索的兴趣,而要求学生去思考,那是徒劳无益的。老师向学生质疑的主要方式有两种:①于无疑处求疑。在阅读过程中,往往有这种情况:深刻的思想、深沉的感情却被十分浅显易懂的文字所包容。这些看似无疑却有疑的地方,学生往往不注意,他们对这些地方不屑一顾,有一种一览无余的满足感。针对这些地方,老师就要通过质疑来激起学生的认识冲突,引起他们思考的兴趣,使学生的思维向深处开掘。②挑起矛盾,借以质疑。所谓挑起矛盾,是指引导学生带着挑剔的眼光去审视课文,抓住那些貌似自相矛盾的地方以引起思索,从而更深刻的理解课文。抓住分歧点质疑。学生对同一问题理解不尽一致,由理解不同而引起争论,这种争论实际上反映了各自在感知矛盾过程中知识和思维的差异,通过争论,辨别是非,学生会对问题发生兴趣。因此,抓住容易引起学生意见分歧的地方质疑,一定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3.2 第二步,由学生向教师质疑,再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解疑。首先,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使他们明白,思维是从问题开始,创造能力也是从起疑开始。疑点是深入学习的起点,有疑才有问,有问才有究,有究才能打破思维平静,从而使学习深入,使智力得到开发。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当学生明白这些道理后,就会提高质疑的自觉性。其次,要给学生创造质疑的条件。比如要求学生将疑点写到纸条上教给老师,老师将疑点进行梳理,就如何解决给予方法上的指导,并作答题示范,其余问题暂不作答,留给学生思考。对于质疑有质量的学生,教师应予以表扬,以提高质疑的积极性。有些学生也许只能提出一些不懂的词语和句子,甚至是书上现成的思考题,教师不要流露瞧不起的神色,应通过启发,让他们逐步提出有质量的问题。对于学生中提出不合道理的问题,老师应正面引导,切忌挖苦讽刺。总之,只要能注意调动和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即便是差生,也能在不断提出“为什么”的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
  提高阅读能力,进行思维训练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需要一个长期的有计划有步骤的过程。随着二期课改的推进,学科课程标准等不断完善,能力训练有序地开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应该是切实可实现的目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36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