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仇爱杰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小学,使学生学好数学,培养起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数学教学实践,使我深刻体会到,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数学教师到底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下面就谈谈我在数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培养善于倾听、主动参与的习惯
自古以来,培养学生倾听的能力和品质一直是我国教育的精粹,古今教育家无不强调“听”在学习生活中的重要性。在活跃的数学课堂里,学生光有表达是不够的,能够倾听别人的意见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在课堂上能认真倾听――倾听老师的讲课、倾听同学的发言,才能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开启思维的火花,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才能保证课堂活动有序、有效地进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合理分配教学内容,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形象化的直观教学来吸引学生;能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抓住学生学习的重难点,深入浅出,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和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在教学主要内容时教师要提醒学生,引起他们的注意;在教学中仔细观察,及时对认真倾听的学生进行鼓励、表扬,加以强化,而对于不认真倾听的学生及时给予纠正,必要时还要给予适当的惩罚。这样,学生学会了倾听,学习便主动了。
二、培养手口脑并用、善于思考的习惯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特别是低年级儿童,他们的思维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他们的抽象思维需要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才能进行,因此小学数学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良好习惯,使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拼一拼、摆一摆、讲一讲来获取新知。例如在学习“角的初步认识”时,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有没有联系?这个问题就可以通过操作自制的活动角,边操作、边观察、边讨论,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开展类似的教学活动,就能使学生养成手脑结合,勤于动手的学习习惯。
学生学习数学这一活动,归根到底是思维的活动,只有勤于动脑,肯于思考,才能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形成各种数学能力。教师首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善于提出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形成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良好品质;其次要注意提供适量的思考依据,培养学生有根据,有条理,有序的进行思考的习惯;第三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个人的见解,主动探索新知,多渠道,多角度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促使思维水平的逐步提高。一般情况下,学生想出比较新颖独特的解题思路,大多是在整个思考过程的后半段时间内形成的,如果教师过早的作出评价,往往会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思维的进一步拓展。如要求学生用数学语言准确地表达9-5所表达的意义,学生一般表达为9减去5得多少,但如果教师留给学生充分思考时间,启发学生从减法的运算名称,意义等多角度进行思考,就会促使学生积极动脑,踊跃发言,(1)被减数是9,减数是5,差是多少。(2)9比5多多少。(3)5比9少多少。(4)5再添上几就是9。(5)9减去多少与5同样多。所以,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观察,多方引导,恰当把握时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培养认真书写、自觉检查的习惯
无论是课堂练习,还是数学作业,我都要求学生一笔一画地写。榜样的力量十分重要,要求学生认真写,首先教师要用自己工整美观的板书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并经常对作业书写工整、干净的同学给予表扬和展览。这样,就能使学生自觉地检查和提高自己的书写水平,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检查不仅可以提高作业的正确率,而且可以使学生从小养成严谨的学风,所以培养学生及时自我检查的能力非常重要。在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及时检查的习惯:第一,要一丝不苟地为学生作表率。在讲解每一道例题时,不仅要认真计算,而且要认真检查。第二,通过具体事例使学生认识到检查的重要性,使检查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比如,在学生作业中常见得数少写“0”的现象。这时,我就教育学生,表面上看只是少写了一个“0”但动笔算一算,错误的结果与题目所表达的实际意义相差甚远,从而使学生重视检查。第三,要教给学生检查的具体方法,使学生形成检查习惯。
总之,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养成的,我们要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一点一滴地加以耐心培养,要坚持严格要求,示范诱导,反复训练,才能取得预想的结果。学生一旦养成了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那他们也就成了学习的主人,终身受益。
(作者单位 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环城路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56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