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培华
社会发展需要全方位的人才,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更重要的是创造性学习。笔者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大胆尝试,使得“情境”的设置达到:教学内容灵活化、学习过程活动化、解决问题探索化、师生交流互动化、练习设计多样化,从多个层面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教材使用灵活化
学习数学要以一定的经验为背景,课堂教学设计应该为学生提供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探索数学的情境。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学生便能迅速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身临其境地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例如,我在教《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时没有遵循传统的口算教学模式,通过摆小棒讲明算理,让学生熟记算理,掌握口算方法。而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出问题,引导学习,为学生提供一张旅游城市及每人所需路费表,让学生根据提供的信息,帮助老师选择旅游地点并计算一家三口旅游所需要准备的路费。使学生在宽松、融洽的条件下积极参与学生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突出“要解决现实问题就需要学习知识――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用教材仅仅局限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实际是不够的,还应追随时代发展的步伐,结合现代社会的实际,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设计数学教学内容。教师的“再创造”,也就给学生的创造留有足够的时空,对学生的创新意识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教学过程活动化
荷兰著名的数学家、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是人的一种活动,如同游泳一样,要在游泳中学会游泳,我们也必须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因此,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尽量多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较多的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做到“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教师不提示;学生能独立操作的,教师不替代;学生能独立解决的,教师不示范”。例如:一年级的《认识物体》,让学生通过动手摸、看等多种感官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等物体,找出它们的特征。通过数学活动可以充分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让每个学生在参与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
三、解决问题探索化
现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所要学的理论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从学生平时生活中看得见、可操作性的、是学生可以做的教学内容,促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在实践活动中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变“学了做”为“做中学”。例如在教《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时》,先出示一张旅游城市路费表,让学生计算一下老师一家三口到某城市所需的路费是多少,学生自己去解决这个问题,从中找出口算方法。这一设计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亲自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到自己努力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的喜悦。
四、师生交流互动化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数学课堂的主体,也是实践探究的主体。教师只是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合作者。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操作,用各种感官去感知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而且要鼓励学生把自己的观点、想法讲给老师和同学们听,让大家进行评价,加强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交流,使师生共同学习、共同促进。通过组织讨论、合作学习,使学生善于与他人协作,乐于向他人学习,让每个学生在互相交流中既发现别人的长处,又学会表达自己、完善自己,也有利于增加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五、练习设计多样化
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对于一个问题,所求的答案往往与他人相同,总有新想法、新设计,表现得很独特,就属于创新意识的基本表现。因此,在练习题的设计时,除基本练习外,还应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如导向性练习、自由式练习、互助式练习、发散式练习、实践操作性练习、开发式练习等。为学生积极思维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提供数学交流的机会。如在教学“倍的认识”时,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在动物园里有猴子6只,熊猫2只,梅花鹿8只,天鹅3只,孔雀1只。要求学生用学到的知识,任选其中两种动物说说他们的倍数关系。让学生在两个量都变化的情况下,积极思考,培养孩子们的创新思维。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涵,是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的方向,我们要牢牢把握住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打破“封闭式”的教学过程,构建“开放式”的学习过程,让教学内容的设计一切从学生出发,让学生回归主体,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其更加科学化、合理化、生活化、多元化。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永丰镇永南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66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