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促进课堂的有效生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华海良
数学学习过程应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性地利用教材让数学的课堂活起来。“情境串教学”是在教学中创造性地巧构不同的情境串,将数学的内容、知识与技能融入了生动有趣、具体现实的生活场境中,使教学内容“活”起来。在现实的“情境串”中,提供给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空间,使学生的思维“活”起来。由解决现实情境中的问题,引发学生探究、交流,让学生把解决问题与知识学习融合在同一过程中,使整个教学活动“活”起来。下面就结合我校两年来通过“创设情境,促进课堂的有效生成”的课题研究及本人近几年教学实践,谈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有效情境,进行有效教学的体验。
一、创设带有趣味性和针对性的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现实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数学问题是现实生活数学化的结果。有意义的学习一定要把数学内容放在真实的且有兴趣的情境中,让学生经历从生活问题的自然语言逐步抽象到形成的数学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情境的创设应以学生感兴趣的事件为背景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因此在教学时就要树立“教”为“学”服务的思想,着力于师生情感交流的和谐、学生手脑并用的和谐、学生心智发展的和谐,以和谐施教。求和谐发展。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第九册的“《探索活动(二):3的倍数的特征》”新课之前,我创设了这样的一个情境:“只要你报出一个数,老师就能知道这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出于强烈的好奇心,学生抢着报较大的数,力求难住老师。当老师都能准确迅速地判断出来后,学生的好奇心就转化成了求知欲,纷纷问教师:“为什么你能判断得又快又准呢?”很想知道其中的奥妙,从而主动地学习3的倍数的特征。又如,在教学“探索活动(二)三角形的面积”一课时,我是这样进行的:课前每个小组发三套学具,分别装在三个信封里(第一个信封里装有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一个平行四边形;第二个信封里装有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第三个信封里装有一个直角三角形、一个锐角三角形、一个钝角三角形)。上课后,在复习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和推导过程后,教师提出问题:我们能不能把三角形也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图形来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呢?然后让每组学生任意打开一个信封,通过动手操作利用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
二、创设含有生活性和真实性的情境
数学课标提出:“数学教学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小学数学教学的任务是在抽象的数学世界与儿童的现实世界中构建的一种联系,帮助儿童形成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必然要回归到现实生活的意识。儿童通过探索他们的生活世界来学习数学,情境在这一方面的作用是比较明显的。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第九册《数学与交通――相遇》这一内容时,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情境串:
1 创设情境,切入主题
国庆假期,蓝猫和朋友参加了“百花谷一日游”。他们乘坐面包车从太阳岛出发,面包车每小时行40千米,行了5小时到达百花谷。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如何解答?题目中存在什么数量关系?
2 创设“拿、送摄像机”的生活情境
蓝猫一行人正要进入百花谷游玩时,才发现摄像机忘带了,他可以通过什么办法更快从太阳岛拿来摄像机?(从中引入相遇问题)。
3 利用情境,学以致用
练习一:蓝猫一行人到百花谷了,看看应该找谁拿门票呢?谁来猜猜看?(运用所学知识,先通过估算巩固相遇问题,后又通过具体的计算来加以验证)。
练习二:蓝猫一行人正欣赏着百花谷的美景,山羊大哥有事找蓝猫帮忙,原来它承包了园内的一项工程。赶紧来看看吧!(运用相遇问题知识解决工程问题应用题)。
练习三:山羊大哥事情解决了。蓝猫看到外面的环形跑道上狮子和老虎正进行跑步比赛呢?一起看看吧!
在900米的环行跑道上,小狮子和小老虎同时从同一地点相背而行,小狮子平均每分跑220米,小老虎平均每分跑230米,经过几分它们会相遇?
看看这道题和前面几题有什么不同,你是怎么理解的?……我根据实验小学学生的实际特点,有效地改编教材,通过以上一系列学生最为熟悉的情境串,把数学与儿童原有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起来,使他们感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头脑去观察生活,观察身边的事物,学会数学地思考。
又如,在教学“相遇求路程”时,学生解题时容易套用公式:路程=(甲速+乙速)×时间,我曾安排了一个开放性的练习题:甲乙两人同时从对面走来,甲每分走62米,乙每分走58米,两人走了10分,两地相距多少米?很多同学套用公式完成了此题,但有学生发现此题两人行走结果不明确,无法解答。双方争论不休,我就让学生想象会出现哪些情况,加上合理的运动结果后再进行解答。于是就出现了三种情况:相遇、未相遇还相距一段路、相遇后交叉而过又相距一段路。就这样,开放性的练习,造就了开放性地学习,克服了学生的思维定势,并把数学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创设富有思考性和探究性的情境
解决数学问题的核心是引起学生的思考,提高学习活动的思维含量。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是一种沟通、理解和创新的过程,它不再是简单地把知识装进学生头脑中,而是通过学生主动的思维活动,把知识变成自己的“学识”“主见”和“思想”。毫无疑问,课堂情境的创设是实现师生互动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师生之间沟通和理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要注意在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基础上,抓住学习认识事物的规律和心理特征,以情境来促进他们的思维,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以积极的态度和旺盛的精力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进而促使学生不断质疑解难,发现问题,再经过积极思考、探讨去解决问题。例如教学圆柱的侧面积时,我是通过以下情境,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研究:
1 怎样才能把圆柱的侧面展开?(揭下商标纸的方法由学生思考讨论自己想出来)
2 圆柱的侧面展开可以是什么形状?(由学生任意展开成各种几何形状)
3 展开的图形面积怎样求?(让学生去找计算各种几何形体需要的条件)
4 怎样计算圆柱的侧面积?(不管是什么图形,最后得到的都是用底面周长乘以高)
最后让学生体验到:展开侧面只是为了推导计算方法,实际计算时并不都要把侧面展开。老师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探索的空间,学生在问题的探讨和研究中,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将会逐步得到提高。
总之,创设数学“情境串”,向学生提供了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基本的数学和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了广泛的数学经验,激活了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情趣,经历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建构有价值的数学知识,获得情感、能力、知识的全面发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66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