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工笔画教学的体会与思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众所皆知中国画是我国的国粹,然而对于那些高考进来大学的莘莘学子们,当初在进行美术专业的考核中,并未涉及中国画的考试,故而很多缺乏中国画的基本功,更对于了解中国画表现形式之一的工笔画也少之甚少。针对此现象,对于工笔画教学的一些体会与思索。
  关键词:中国画;工笔画;循师重学;苦;线;临摹;神;形;气韵;多看;多想;多听;多比较;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14(C)-0194-02
  
  中国绘画艺术,既不是高不可攀,也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学好的,尤其在初学开始,一定要有正规的指导,尔后才有可能入门,才有入室登堂的可能。所以以重视基本功的练习,狠下苦功是非常重要的。
  我曾寻问过刚进大学的一些学子,年少时候有的喜欢养花,有的却喜欢捉虫,还有的甚至喜欢弄石头,这些都是对大自然喜爱的表现。其中,有部分人产生了想学习花鸟山水来表达自己感情。于是,便买来笔墨纸砚,然而在当时却连国画绘在什么纸上都没搞清楚就见印刷品上的花鸟依样涂抹,不讲技法与选择,结果走了不少弯路,欲速则不达。他们虽酷爱中国画,可是自己以往接触的并不多,没经过正规教育,所以一旦有机会学习工笔画,会倍加努力。毕竟从小练习绘画,书法的很少,故而对于工笔画的教学即是一个新的开端,又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在课堂上,让学生能充分的了解工笔的发展史,其中谈及到中国工笔画在唐宋以前是中国绘画的主流,它的起源遥远,几乎与绘画的起源同步。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它积淀了世代相承的创作经验,形成了代表着东方文明的独特艺术特点,充分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之后,又对其绘画材料一一详细进行介绍与示范运用。对于学生首先提到的一点就是:循师重学。有次,我规定临摹一幅白描稿几十遍,限定一周内完成,传授并规定如何用笔墨、用纸。结果对于这种反复造成了一些学生的厌烦情绪,这时就会有学生站出来寻问我为什么一张白描要临摹那么多次?记的当时,我严肃而耐心地对学生讲道:“学画是个艰苦而要有毅力的事,南唐画家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宋人画家张择端作《清明上河图》,如果他们缺乏毅力又怎么能成功呢?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在艺术上的成就,也与他在初学画时所下的苦功分不开。初学画时,一定要一稿多临,才能逐步领会其中的奥妙,俗话说‘一通百通’就是这个道理。”听完我语重心长的教导后,大家继续埋头苦练起来。
  工笔画使用“尽其精微”的手段,通过“取神得形,以线立形,以形达意”获取神态与形体的完美统一。用线是中国工笔画特殊的形式语言,它的作用远远超过了塑造形体的要求而成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意念的重要手段。唐代张彦远言:“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必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线描用笔是通过节奏、韵律、动势、力度等来表现情感的。每个画家所处的时空用思想感情不同,在线条的运用上,就会有不同的韵味。有的庄重、典雅、崇高;有的轻松、活泼、优美、洒脱、飘逸;有的刚健、挺拔、雄浑、豪迈;有的深沉浑厚,苍劲古拙;有的劲利流畅,云烟舒卷,龙蛇出没。随着时代的变更、客观现实的变异、观念的更新,中国工笔画的线描和表现力也会越来越丰富。对于初学者来说,工笔线描入手是正确的入门之路。在画线描时用笔要“一波三折”线条要有起伏,不能刻板。“三折”要有方向变化。也就是说,每用笔,都有起笔、行笔和收笔三个动作。无往不回、无垂不缩、笔笔送到,这是中国笔法的一个很大特色。“五笔”是黄宾虹总结传统绘画对笔法的五个要求,即平、圆、留、重、变,实际上提出了中国画笔法的五个基本规律。“平”用笔力量要均匀,如锥划沙。“圆”要求线条圆润而富有弹力,在用笔转折处,有韧性如折钗股。“留”用笔要求高度控制,像“屋漏痕”。“重”用笔要重而有分量,如高山坠石。“变”要达到艺术高峰,最后“百川归海”,逐渐形成独创的笔法,不拘成法,这是用笔的极致。要求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刻苦练习,多写书法,体味其中的内涵,才能勾好线。另外线条的勾勒方法也是丰富多变的,实践中不断地探索研究。在基本掌握了线描技法后,需进行设色技法的学习,故而谈及分染、统染、罩染、平涂、接染、点染、积水、烘托、托色、立粉等基本技法的运用,加强对中国画色彩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认识、训练、掌握传统美术的色彩知识,此外还要加强对西方色彩学的研究,把西方色彩理论和中国传统的用色方法融合起来,并不断地吸收其他画种在色彩上的长处,才能培养造就自己的色彩感和色彩修养。学生临摹一些古今佳作(即在众多的古代工笔画名作中,意象、意境、意趣已成为这些作品的灵魂,闪烁着生命的光辉)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且还能提高他们的工笔技能。除此之外,利用课余时间带学生阅读绘画书刊,去图书馆或阅览室观摹古人名作,这对了解传统,学习传统很有好处,而且每一次观赏都会让学生有不同的心得。这样有效地去引导学生和积极研究华夏民族艺术独有的个性品质,价值意义与社会特性及其变化,理解中国的艺术精神、肯定中国的审美价值标准,为以后形成具有个人独特的艺术精神与艺术绘画个性的展现打下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临摹除了学习笔墨技法外,还有一点特别重要,就是要领悟其中的气韵,气韵是画的生命力,是画的灵魂,只有把章法、线条、墨彩统一起来,才能达到气韵生动。宋人作画色彩明丽而不过火,元人雅逸而高洁。博采各家之长,陶冶自己的笔墨修养,这才是摹画的意义所在。
  有了临摹的基本功后,就可以深入生活写生进行创作了。写生,就是师法自然。俗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即“师古人”与“师造化”并行同时不断交替进行,使形象逐渐积累,知识日益丰富,技法日趋熟练。造型离不开笔墨,笔墨依赖形态,这是辨证的。以描绘对象的中国画,自然不只是为了让人了解其外表形状和生理特征,而是通过这些具有生命活力的实体,来揭示人们对自然生物的审美结构心理,借物抒情,以传达人们的美好愿望和理想。这是中国画的审美特征。这一特征融会贯穿在中国画的创作和绘画理论中。故而,中国工笔画不拘泥于自然物象的摹拟、再现,而强调主观的意会和意境创造,注重作者的生活感悟、形象思维、审美情趣的高度概括,同时还要求作者在苦心的经营中须有高度的艺术意匠和高度的艺术加工能力。
  可是要如何才能画好工笔画?乃至以后漫长的绘画之路要如何走呢?我从以往教学来看总结了些经验,告诉学生就是:多看、多想、多听、多比较、多实践。
  多看,就是多看画论,多看佳作,学习面要宽,要广收博采,看画时绳之以“六法”,先看气韵,追寻其生动又从何而生,再观“位置”,学习构图灵巧的经营,从“骨法”,“敷彩”中领悟画中的笔情墨趣,在“象形”、“摹写”中感受从自然到艺术的不可言传的奥妙。
  多想,就是要学会分析,提高鉴赏力,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就是要克服人云亦云的毛病,谈一作品的精妙,你要指得出它好在哪里?说一作品的低劣,你要讲得出它差在何处?这样,就一定要多动脑筋,多思考。古人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对于画也是一样的,只有多想才能做到知人和自知。
  多听,学习的面要宽,请教的面更要宽,要真诚的尊重前辈,尊重别人,要知道天高地厚。不管是谁,只要意见有几分道理,都要认真地考虑,谦受益,满招损,以彼之长,补己之短,当然也要有独立思考精神,以防路边造屋,无所适从。
  多比较,则是要多以自己之短去比他人之长,要多以自己的习作去比名家的佳作,找出其中的悬殊差距,端正苦练的方向。
  在多看、多想、多听、多比较的基础上,就要勤学苦练多实践。学习绘画不会是一帆风顺的,能具有自己的独特绘画风格更是不容易的事,其演变过程是漫长的、痛苦的。水到渠成,自然而然,若在艺术上不准备走曲折的路,付出艰辛的劳动,而急于奢望自成一家,那永远只能在门外。故而,工笔画教学是一个漫长的教与学的施、受者相融的过程,要达到较好的目的和效果,需要各位艺术同仁齐心合力,使这样的一个过程具体地、实际地展开下去,融入工笔画的教学与创作中。几千年来,工笔画一直保持着它丰富的表现力和艺术张力赋予绘画以强大的生命。它不单纯是一种绘画表现形式,更体现了中华民族及整个东方的文化和审美心理。尽管艺术多元化造成艺术品评标准的复杂性,但工笔画主题将永恒不变,相信工笔画教学将会有更辉煌璀璨的景象。
  
  作者单位:乐山师范学院
  作者简介:朱丹,四川乐山人,乐山师范学院助教,主研方向:中国画。
  参考文献:
  [1]伍蠡甫.《中国画论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0209.31.
  [2]徐建融.《中国美术史》――标准教材,上海书画出版社,ISBN7-80512-600-3/J.487.
  [3]李乡状.《工笔画技法与欣赏》,吉林音像出版社,吉林文史出版社,ISBN7-80702-270-1/J•16.
  [4]金纳.《工笔花鸟画》,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ISBN7-5621-3091-4/J•30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07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