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任务型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涂启贵

  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指教师通过引导语言学习者在课堂上完成任务来进行的教学,任务型教学是交际法的一种新的形态,而不是交际法的替代物,它在教学中强调教学过程。力图让学生通过完成真实生活任务而参与学习过程,以形成语言意义为主旨的活动。任务由目标、输入、活动、教师角色、学生角色和环境六个部分组成。其中的各部分都是以任务为中心来展开活动,从而形成运用英语的能力,要求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目前。许多国家和地区。比如美国、加拿大、新加坡、香港等地的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都采用了任务型语言学习模式。
  
  一、任务型语言教学的活动设计
  
  1.教师在实行任务型教学的过程中要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明确的目标,并构成一个有梯度的连续系列。在教师所设计的各种“任务”中,要能够使学生不断地获得知识或得出结论,从而获得语言运用的能力,而不仅是现成的语言知识点。
  2.任务的设计要有兴趣性、真实性因为学生兴趣与学习效果及教学效果密切相关。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而设计的活动根本唤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达不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目的。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尽量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
  3.任务的设计要有层次性。教师根据基础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从课堂上受益,取得进步,任务越容易,参加任务的人就越多,获得的成功体验也就越多,学习兴趣就会越浓厚。因此,在设计任务时应循序渐进,由易到难。
  4.任务的设计要有多样性语言交际,多设计一些能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任务型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能力。
  教师可以设置情景,介绍某个话题,引入任务,并向学生提供一些完成任务所必需的语言支持,包括词汇、短语及有关语法项目,帮助学生理解任务指令并准备执行任务。方式如下:
  (1)名片式。例如,在学了Go for in Unit8 Section A可布置一个任务:让学生设计一张生日卡片。
  (2)辩论式。例如,在学完有关商业的一些知识后,可设计一个话题让学生进行辩论:Is the business man good or bad?
  (3)竞赛式。学生好胜心理和集体荣誉感很强,通过竞赛的方式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活动。例如,在教学究形容词后,可设计如下任务:①在黑板上写10个形容词(应有明确的反义词),②把学生分成两人一对或四人一组进行讨论分别找出其及义词并写在纸上。③把所找出的反义词都一一对应地写在黑板上,然后擦去原词。着谁先根据所找出反义词再恢复原词。
  (4)写作式。写作可以提高学生的语篇能力,有利于学生对自己的语言错误和语育方面的不足有更清楚认识,同时也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在教学有关天气的一些表达后,可设计天气预报,让学生写作。
  
  二、任务完成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双人或小组的形式来完成任务,并让各小组准备如何向全班报告任务,发现了什么,有什么规律,遇到的问题等。并要求学生进行展示。表演等形式展示他们的成果。活动方式如下:
  G1―G2(小组互动)S1―S2(不生互动),T1―S1(师生互动),S1―S2―S3(学生链式互动)。
  
  三、任务后的评价
  
  教师在评价时要以组织者和监督者的身份及时给予恰如其分的描述,采用激励性的评价方式,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得到鼓励,建立自信心,获得成就感。从而产生学习动力。也可以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采用学生自评、小组自评,合作讨论等方式对任务完成情况给予适当的评价,其评价方式有口头、填表、记分等。
  
  四、任务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设置语境努力营造跨文化交际氛围。任何有意义的语言交际活动都是在特定的语境中进行的,语境作用于学生的感官,可使学生产生交际的动机和运用语言进行的交际活动。教师在教学中应利用多种语言或非语言的形式和手段创设语境,让学生在不同的语境中获得知识。
  2.定好目标,尽量让学生运用好英语。教师所设计的每一项任务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学生只有根据目标有日的地运用英语进行交流才能完成任务,即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
  3.确定结果,重视评价。教师所设计的每一项任务必须有一个结果。评价任务完成得好坏关键看结果。结果可以用墙报、黑板报、报纸、口头报告、书面报告等形式展示出来,使完成任务的学生产生成就感。
  总之,任务教学要有明确的目的并且有可操作性,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要有利于提高实际语言运用能力,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要明确任务活动的内涵,区分任务活动与练习活动,且不能绝对化。任务型语言教学的实施是一个探索创新的过程,任务系统性和延续性难以控制。这都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探讨和研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36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