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农村初中语文综合实践课的探究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兰宝贵

  摘要:综合实践课是一门让学生从真正意义上去学习语文,实践运用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课。在农村学校。由于各种客观原因,这门课变得很棘手。如何上好综合实践课。是值得大家探究的课题。笔者根据自己的实例教学。探究出了几点策略与大家谈论。
  关键词:农村初中 语文综合实践课 创设情景
  
  2004年,我大学毕业就来到这所初中教语文了。当时课改才刚刚在本校起步不久,我对乡下搞课改一点信心也没有。面对落后的教学硬件设施,我曾一度迷惘,不知道如何是好。特别是综合实践课,更加不知怎么上了。往往我就拿它来上语文课。即使是上综合实践课,也是苍白无力的。后来经过培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教贵在启,学贵在悟。不管什么课都应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学生本身的特点去教学。
   一、提高对课改的认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是综合性学习的价值所在。我觉得不管怎样一定要上好语文综合实践课。
  著名语文教育专吕淑湘先生说过:“成功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语文综合活动,要把读、写、听、说、活动整合在一起给学生广阔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努力构建了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并获得理想的活动效果。语文综合实践课应本着“用生活实例教”的原则,依照“邀请型”教学模式,有意识联系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拓展与教材相关的内容,使教学走近学生,走进他们心里。很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平常紧张而繁忙的语文学习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并且也为他们排解了成长过程中的烦恼,为他们以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来对待人生提供了一个新的渠道。活动流程安排要有一定难易梯度,互有联系,课堂目标明确,重点突出。采用学生互评,教师鼓励以及给整堂课的优胜者颁奖等形式,进行“邀请型”评价,着重关注和激励全体学生的学习历程,挖掘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促进学生的自我提高和自我发展。课后反映,应该是一种积极有效的评价。
  
  二、加强指导,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合实践课的学习形式多种多样,学生可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这种课型的学习重探究、实践、参与和合作。每周就只有一节课而已。针对这个教学特点,要上好课,就必须做好充分准备。于是我先了解调查学生的想法。我和同学们进行了一次心语沟通,互相非常坦白、真诚。他们希望老师给他们活动的时间,这样,他们就能发挥自己潜在的能力。综合实践课的实施,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动手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并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个性爱好和社会需求,提高和加强社会责任感以及积极进取精神。看来学生也想上好综合实践课的。于是,我针对本班有早恋现象,开展了一次有意义的综合实践课《我心中的爱情》。面对敏感话题,方寸不好把握。要把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开展的自然。老师必须要加强指导,设计完整的结构,创建情景,巧妙引导,大胆操作,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前要求每组的同学收集爱情的经典诗句和名人名言,故事及影视歌曲。并把爱情结局进行分类,是高尚美好的,还是悲惨丑恶。上课时要分组发言并谈论自己对早恋的观点或感受。接着老师创设一个情景故事,每组学生分角色表演不同的爱情结局。看表演的学生要注意观察看哪个组演的好。为什么好?最后,本组代表发言总结本次活动,课后同学们把感受写到周记里。
  
  三、及时进行反思,总结并让学生写体会
  
  在周记中很多同学把自己的体会都写了出,这是同学们发白内心的倾诉。他们都说这种课很有意义,希望老师多开。这样让他们把心里话写出来,让秘密不再是秘密,心里就好受多了。
  看到学生的改变,我思绪万千,现在的孩子物质是丰富了,但他们的精神却贫乏了。一颗颗稚嫩的而纯清的心。竟承受了如此沉重的负荷,该是多么的忧虑。如果这些烦恼憋在心里的不到排遣,那就更苦闷了,若这些苦闷得不到老师的理解,那就更痛苦不堪了。
  该综合实践课上,学生的组织策划能力、相互合作能力,综合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升华。在实施过程中学生充分的学习自主参与活动,学生能主动实践和亲身体验。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发现,从不同的角度对生活、社会问题和科学现象进行研究,自己去发现问题并作出结论。组织形式灵活多变。既有培养独立精神的个人能力,也有体现合作精神的小组活动,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让师生关系更加和谐美好了。
  总之,综合实践课是一门让学生从真正意义上去学习语文,实践运用语文知识,提高语义能力的课。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教师都应该努力创设情景,从多种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的学习语文,实践语文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苏教版《初中语文培训手册》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3)孙宏安《教师人文素养的新修炼》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36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