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改进设疑方法 激发学生思维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尹存明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思维是学生发展智力的核心,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疑是启迪学生思维的钥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和立足点。设疑就是根据所学知识的内涵和外延,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设计出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及时归纳总结,从而达到掌握相应知识的目的。在新课标生物教学中如何进行设疑呢?下面谈一些常用的设疑方法。
  
   一、无疑处设疑
  
   在无疑处设疑,是在教师深挖教材的内涵和外延、吃透和熟练掌握教材,并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下来进行的。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谓“无疑处”是指教材中直接叙述生物的结构特点的内容,学生感到似乎无疑,但并非真正的无疑。对待这样的问题教师要善于进行巧妙的设疑,以便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来认识生物本质的特点。如在学习“反射弧”的知识时,学生似乎感觉很简单并无疑问。这就需要教师要在此设计相应的问题来启迪学生。可设置如下问题:(1)膝跳反射是怎样借助反射弧来完成的?(2)若把传入或传出神经切断将失去什么功能?反射能否完成?(3)若人的脊髓受到损伤则人的排尿反射会出现什么现象?(4)怎样来利用反射弧的知识来解释缩手反射的过程?这样通过一连串的疑问与解答深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二、抓“重难点”设疑
  
   在教学中突破重点,化解难点是检验教学效果最好体现。因此教师要注重抓住教材的重难点,精巧的设疑,去突破教材的重难点。同时适时、适度的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帮助他们弄清问题的原理和规律,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如在“免疫和计划免疫”一节时,免疫的概念和原理是本节的重难点,大部分学生对此知识理解不够深入只停留在表面。可设置如下一连串的问题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1、人类生活的周围环境中存在许多的病菌和细菌但人并没有得病这是为什么呢?2、为何人得过麻疹、天花后就不再得这种病了?3、免疫概念中得“自己和非己的成分”应怎样来理解呢?4、过敏反应是怎么回事?5、移植的器官为何会发生排斥反应?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使学生能够深刻的理解知识,而且也使教师突破了重难点很轻松的达到了教学目标。
  
   三、联系生活实际设疑
  
   在教学中要注重搜集学生熟知的生产、生活的事例,并以此作为背景材料来设计问题。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去分析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如在学习“传染病”时,可以联系目前大面积流行的禽流感的相关知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传染病有关知识。可以设置这样几个问题(一)禽流感的病原体是什么?有何特点?(二)禽流感是如何传播的呢?(三)面对此传染病我们应采取什么措施来预防?等一系列问题。又如学习了“呼吸作用”时,可联系如下问题1、萝卜放久了为何会空心?2、甘薯、白菜堆放久了为何会发热?3、为何在栽花和种庄稼时要经常松土?4、应采取什么措施来储存蔬菜和水果?这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来层层设疑,步步紧逼使学生达到熟练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知识易混处设疑
  
   在生物学知识中有许多知识存在相似之处,一不小心就容易混淆。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重视对易混知识的处理,使学生达到思路清晰和易懂。比如在学习先天性行为的类型时,大多数学生不能区分反射、应激性、本能、趋性这几个概念。在学习中特别容易发生混淆,在教学中可以先举几个实例问题引导学生去区分。1、触动含羞草,其叶片会合拢。(应激性)2、将食盐放在草履虫的附近,它会躲避。(应激性)3、扣击膝盖下的韧带,小腿会突然跳起。(反射)4、飞蛾扑火(趋性)5、刮风下雨时卷柏会合拢(应激性)6、动物的求偶、繁殖行为(本能)。通过这样几个例子的释疑,不仅使学生能区分这几个概念,而且又进一步的加深理解了相关知识。
   由此可见,设疑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思维,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教师在设疑时不能设置过于简单,学生不假思索就能回答的问题。设置的问题应具有较大的思维空间,问题与问题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和因果关系。这样不仅使课堂教学富有了生命力,而且使学生的思维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拓展,提高了学生的能力。
   (作者单位:河南濮阳市油田第二十一中)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41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