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语文学习兴趣的激发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碧芹

  语文学习兴趣是学生对语文产生的一种力求认识的倾向,它可以使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排除其他干扰,直接指向语文所要研究的内容,是学好语文的关键,是语文认识活动的动力。这里,仅就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浅谈如下:
  
  一、以乐激趣
  
  两千年前,孔子就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陶行知先生认为“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部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分。”洛克耶说过:“把身体上与精神上的训练相互变成一种娱乐。说不定就是教育上最大秘诀之一。”在语文课学习中。课内外都开展过不同形式的语文游戏活动,从成语接龙到故事擂台。从诗歌朗诵到演讲赛,课本剧。都能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学习了朱自清的《春》,就出一个以“春”为中心的缀词句活动,学生从“春风”、“春雨”一直到“二月春风似剪刀”、“春风又绿江南岸”、“春城无处不开花”、“春江水暖鸭先知”、“一江春水向东流”,学生绞尽脑汁,思维空前活跃,玩中学,学中乐,学生在没有精神负担的娱乐活动中自然产生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以美激趣
  
  人们总是在自觉和不自觉地追求着对美的感受。语文充满了美的因素,从四季自然到园林建筑。从名山大川到人文历史,从美词佳句到哲思睿语,无处不展示各种美。在教学中我们尽量结合教学内容的实际。及时充分地向学生揭示语文的内在美。教学《三峡》时,我们介绍三峡风景的短片,讲《大自然的语言》插入美丽如画的“四季“照片,视觉上的美感会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引领学生深入课堂,走进文本。同样,语文的内在美也会震撼着学生的幼小心灵,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如《散步》一文,作者莫怀戚选取“散步”这生活的一角。以“我”和母亲的关系为主线,展现了一家四口祖孙三代互敬互爱,融洽和睦的关系,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同时也渗透着肩负重任的中年人对生活的高度使命感。那母慈子孝,一家三代其乐融融的画面不就是生活美、人情美的再现吗?这怎能不打动孩子的心?因此教师可以利用每一篇文章中所体现的思想美、人物美、语言美等方面来启发学生兴趣。
  
  三、以情激趣
  
  如果教师能从“情”字着手。发掘教材中的动情处,把学生引入情境,去体会情节,明白道理,开拓情怀,陶冶情操,那么学生自然会对语文产生深厚感情。如《我的母亲》一文,作者邹韬奋背书受父亲责打,母亲一边“饮泣吞声”,一边又说“打得好”。分析这句话时,教师可启发学生:母亲见儿子挨打,为什么一边哭泣,而一边又说打得好呢?母亲既疼爱孩子又希望孩子上进。内心是矛盾痛苦的。话语既是违心的,又是出于对儿子的期待。再联系现实生活中母亲对自己的关爱和期盼,学生就很容易理解母亲这种矛盾心理是对子女的无限怜惜和疼爱。这样才会情以文动,趣以情激。
  
  四、以奇激趣
  
  语文教学要讲究化平为奇,以奇制胜。如教《背影》一文之前,教师可布置这样的预习作业,要求每位同学回家拍摄一张让你感动的瞬间照片。这新奇的作业一定会使学生兴趣倍增,积极地投入完成,并对即将学习的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上课时教师让同学们说出自己拍摄的理由,让学生从自己的照片中去体会文中朱自清对父亲的那种情感,这样则水到渠成。教法上的出奇制胜使对这一传统文本的解读变得轻松而深刻。
  
  五、以疑激趣
  
  “疑为学之始”,在教学中质疑永远是课堂上最规丽的风景线,是激趣的有效途径。鼓励学生有所发现,进行质疑,当学生能提出疑问并得到肯定,就会提高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因此,我们要精心设计问题,用问题激发必趣。心理学告知我们:兴趣与问题是相辅相成的,如:《变色龙》一课,在授课前设计几个问题要学生预习思考:1.课文为什么以“变色龙”为题?2.奥楚蔑洛夫“善变”的明显特点是什么?3.是什么原因促使他一变再变?4.作者怎样塑造“变色龙”这个形象?一个个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地深入文本,解读探究,犹如探幽寻胜,其乐无穷。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会主动学习是我们的目标,所以寻找学生学习的兴奋点是教学中永恒的课题,这样才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责任编辑 王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85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