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孟向利
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激发学习动机的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因此。语文教师必须要改革课堂教学结构,想方设法让语文课活起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等目的。
一、让学生容易地学
《学会生存》一书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能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些都强调了学法指导的重要性。在三年级语文教学中,笔者围绕每组读写训练重点,结合课文和学生实际,用渗透或明示的方法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如理解词语的方法有:①找近义词法;②找反义词法;③拆字理解法;④联系上下文法;⑤联系生活实际法;等等。概括自然段的方法有:①摘中心句法;②改句法;③串连联意法;④概括法;⑤抓重点法;等等。教给了方法,还要反复训练,逐步形成能力。学生掌握了这些方法。就可以根据自己面对的学习内容自由地选择恰当的学法,学起来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就能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学习的乐趣。
二、让学生动情地读
新大纲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反复诵读,通过感知、感悟、思考、想象逐步地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体验饱蘸着作者情感的语言文字中的喜怒哀乐。在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在激昂处还它个激昂。读时,可以摇头晃脑,可以边读边画,可以边读边做动作,可以配乐朗读……唯有如此,才能唤起学生学习语言的情趣,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品味、感悟语言之中,主动地探索未知领域。
三、让学生自由地说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观察插图。进行说话练习,说话时要注意有顺序,有重点。注意表达的准确、到位。然后对照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描绘的,哪些地方写得好,哪些词语用得好。这样既锻炼了说话能力,也有利于加深对课文的感悟和理解。
结合课文空白说。在阅读课上,教师引导学生于无字处探索作者思想。凭借语境展开想象,进而填补,既是对课文思想内容的丰富,又是对原文的发展和超越,十分有益于发展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例如,学习《小儿垂钓》一诗中的“路人借问遥招手”一句时,围绕“遥招手”一词,让学生各抒己见,谈此时钓鱼小孩心理活动。有的说。小孩可能在心里说:“不要说话,别吓跑了鱼儿。”有的说,可能在说:“别出声,轻轻走过来,我指给你看。”还有认为可能在说:“稍等会儿,等我把这上钩的鱼钓起来再告诉你”……这些对空白处的猜想显得多样而又基本合理,这不但增进了对诗句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增加了课堂情趣。
学习课文前后说。初读课文后,让学生说说:课文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你对课文哪些地方感兴趣?哪些地方不懂?学完课文后,可让学生说:课文哪些地方写得好?哪些地方令你感动?为什么?这种说话练习,可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并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抓住时机及时说。正上课时,一名学生“啊”一声吐了。有的学生捂鼻,有的学生蒙嘴,但一同学却主动拿工具来打扫,这不是说话的好素材吗?机不可失,就让学生说说这件事的经过,也可谈谈对同学不同表现的看法,还可谈谈自己当时是怎么想的……教师抓住说的时机,给学生提供说的环境,使学生在说中表现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情感,这无疑提高了学生的认识水平。
四、让学生尽情地做
这里的“做”,不仅指动手做一做,还包括画一画,写一写,演一演,等等。例如,《乌鸦喝水》一文中的石子与水的关系不好理解。就让学生拿着小石子放进装有水的瓶子里,看着水逐渐升高,他们自然懂得了“小石子占了水的空间,从而使水上升了”这个道理。学习《三棵银杏树》开头一段,可让学生用笔画一画三棵树的位置和样子,加深对课文理解。学习《金色的沙滩》《飞机遇险的时候》等课文,让学生分角色演一演。实践证明,这样既增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发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必须要培养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力争让学生能真切地感到语文是一门有趣的学科,学习语文是快乐的事。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93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