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的自主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任新义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正是本着这一点,笔者在教学中经过长期的教学探究而提出这样的模式。
在教授《藤野先生》这篇文章时,我摒弃了传统的由教师介绍作家作品的方法,而是在课前开放性地让学生预习。设置我对鲁迅先生知多少的问题:(1)鲁迅是怎样的人?你知道他的突出贡献吗?(2)你了解鲁迅的经历吗?你知道他的一些故事吗?这样的问题把作家作品的被动介绍变成了学生主动地查找资料,主动地接近作者作品。这样让学生不断地受到感染熏陶。课堂上,由学生介绍作者作品时,有的谈到了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新文化运动的奠基人;有的谈到鲁迅1902年4月去日本留学学医,两年后,弃医从文。想从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他的日记体小说《狂人日记》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打响了对集权专制社会的第一炮:有的指出鲁迅在日本留学时,从他的老师那儿学到了正直热诚、治学严谨的高贵品质。
文本是作者对世界的理解,是作者人生的感悟,是作者情感的体现,是作者人生价值观的取向。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可以达到与作者心灵的对话。学生的现在的主动探究的动力可以发挥,但是由于学生的认识比较肤浅,比较贫乏,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较低,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架起桥梁。为了引导学生融入文本的情境之中,而美读课文。美读是融入文本情境把教材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把文中静态的感情变为真情实感的品读过程。美读是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的一种有效途径。
如在《藤野先生》一文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找准该课文中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的内容。提出问题: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的事件有哪几件?文中哪些自然段表现了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这些自然段你认为应该怎样读?为什么这样读?然后让学生自读、小组读、齐读、分角色读、反复读。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学生通过形象思维将文中的人、事、景、物变成可以看得到的、听得到的、闻得到的、尝得到的、品得到的、感触得到的客观世界中的活生生的事物。运用联想和想象,再现逼真的情境,真切地体验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
根据新课程理念,强调“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根据作品精髓,不应把阅读作为肢解作品的过程。正如著名教育学家钱梦龙所说:“你举起了冷冰冰的解剖刀,骨骼,肌肉,皮肤,血管,神经……都一览无遗地解剖给学生看,唯一抛弃了最重要的东西―生命。”
为了从总体上深入探究文本,体验作者的真实的情感,我设计了几个问题:本文以回忆藤野先生为明线,重在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文中还有一条内在的暗线(也就是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是什么?你根据这一条线索追寻一下作者的情感,可以吗?这样为学生架设了整体感知文本自主探究的桥梁,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细心品味语言,真正体会感悟作者情感与自己情感的共鸣,潜移默化地感悟人生,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感染,而定向出情感、价值观的取向。这样就体现了“新课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目标。在教学中给学生有个性思考、感悟的时间与空间,重视独特的情感体验。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这样在学生各种方式的自读、小组读、齐读、分角色读的方式下追寻作者的情感,得出自己的情感体验。学生个人的经历、家庭情况、地域环境的差异可能会形成各自不同的情感,这也正是教育的特点:培养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人。
学生在体验、反思和升华情感,提高对人生的认识中,最终达到知识传递,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过程得以实现。当学生的心灵受到了撞击时,教师能因势利导地架起促进他们发生心灵共鸣的桥梁,使他们类比、联想,从而一定会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正如在上述中,追寻作者情感变化的线索的阅读模式就是这一桥梁的体现。
总而言之,阅读的自主性与探究性、有效性的模式是形成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一个重要途径。久而久之坚持下来,才能使学生的阅读在知识与能力等人生各个方面得到发展,取得收获。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95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