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课改中农村教学边缘化问题及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定仁 肖正德

  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农村教学在教学资源、师资、课程、教学管理等方面存在严重的边缘化问题。科学地分析与正确地认识农村教学边缘化问题,积极寻绎对策,对推进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失衡与均衡:教学资源的边缘化问题及对策
  
  经济发展水平是实现教育供给的决定性因素,城乡收入差距扩大是我国城乡之间教育供求失衡的重要原因,它直接导致了农村教育的资金投入不足。而且,教育政策的制定往往是以城市教育的发展为基点,教育投资向城市“一边倒”,而广大的农村遭到有意或无意的忽视,这样使本来有限的教学资源分配得不合理,导致教学资源配置严重失衡。目前,农村学校经费普遍匮乏,一些学校连正常运转所需的办公经费也难以保证,学校陷入难以为继的危难境地,尤其是一些贫困地区的学校更是苦不堪言:从教学设施上看,没有图书室、实验室、活动室,更不须说电教室、微机室,因学校基础设施简陋,放学后,学生只能回家从事原始的玩耍游戏;从教学手段上看,基本上还是靠原始的“三个一”(一本书、一支粉笔、教师一张嘴),有些学校为了节省开支,甚至连粉笔还要按课时定量分配!一些学校为了节省开支,不让教师参加培训或教研活动是不争的事实。
  均衡配置教学资源,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要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投资力度:一要调整教育投入结构。国家应调整教育投入结构,在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之间,要重心下移,把财力更多地投到基础教育上,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在城市义务教育与农村义务教育之间,要重心外移,财力更多地投入到农村义务教育上。二要建立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在全国逐渐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后,在经济欠发达和贫困地区,县级财政不足以支持庞大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开支的,中央和省、地应采取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调整不同地区的政策,从富裕地区转移教育资源,为农村地区发展义务教育。三要认真贯彻实行“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把农村义务教育的办学权收到县这一级,由这一级政府对本县的义务教育实行统筹管理,对人、财、物等教育资源统筹安排。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面对近一二十年来悄然兴起、不断升温的所谓“窗口学校”、“示范学校”和“重点学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作理性分析,而不能作不恰当的宣传和推崇,当务之急是取消在公办学校中的所谓“重点”、“示范”的冠名。为了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没有必要再把眼光盯在少数“窗口”、“示范”和“重点”学校,办好每一所学校,教育好每一个孩子,这是时代对我们提出的新要求。取消了“重点”、“示范”学校,严格执行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标准,农村学校在基础设施和师资配置诸方面与城市学校并无多大差别,这是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加快发展农村教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大举措。
  
  冲击与适应:教师边缘化问题及对策
  
  目前,农村教师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整体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从教师来源来看,有的是民办教师转正的,有的是“学历合同”转正的,有的是向社会招收的;从学校层次来看,第一学历合格率低:从年龄结构来看,老教师和年轻教师居多;从职称结构来看,高中级职称的少,绝大部分是初级的;从学科结构上看,音体美和农技教师奇缺。在一些偏远地区,还存在许多“代课老师”。二是教学科研水准偏低,对新课改感到“水土不服”。由于“先天不足”,农村教师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偏低。加之受农村文化的内在影响,经验主义文化模式占主导地位,农村教师教学观念滞后,教学方法陈旧,对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文化冲突普遍感到不适应。三是农村教师队伍不稳定。由于城乡学校差距悬殊,农村教师受利益驱动,工作不安心,千方百计想调入城镇学校。城镇教育又发展迅速,亟需调配师资,于是通过招考等方式,从农村学校挖走了大批优秀的教师,农村教师队伍呈现十分不稳定的态势。
  教师是新课改的主要承担者,新课程是通过教师的教学实现的。教师素质的高低,对新课改的推进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要积极创造条件,提高农村教师的业务水平。鼓励农村教师参加在职或脱产进修,提高学历层次,提升教学水平;精心组织农村教师进行全面的新课程理论培训,使他们认真理解、理会和把握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教育观念、改革目标以及相关的政策措施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的解读。精心组织农村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培训,提高信息技术素养。让农村教师定期分批奔赴城镇名牌学校“拜师学艺”,由专家引领,促进专业成长。农村教师要以新课程的理念武装头脑,努力调适新课改中的文化冲突。
  
  背离与回归:课程边缘化问题及对策
  
  课程编制者一般身处城市,他们很难对农村教学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所以编制的课程很难符合农村教学的实际,实施起来困难重重。农村使用全国统一的教材,而这些教材是以城市生活背景编写,几乎不向学生传授能在农村环境中有效发挥作用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思想,故有论者称之为“城市中心主义”。在新农村建设中,一方面需要大量的、多层次、多规模、多类型的人才,另一方面学校教学内容单一化,脱离农村实际。农村的课程设置本应紧紧围绕农村地方和学校的实际,紧密结合当地的生产生活,为农村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可是,目前农村与城市一样执行国家统一的课程方案,使用单一的课程标准,出现“校校同课程、生生同课本”的局面。农村学校教学内容单一化,其实施的目标也是唯一的,即参加中考或高考,仅仅追求升入高一级学校。加之农村学校囿于条件,很少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开发校本课程,很少使用乡土教材,致使农村课程设置单一,严重脱离农村生产生活的实际,课程与教学跟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着严重的不适应。
  当前我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生产和生活方式向现代生产和生活方式转变的时期,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成为农村工作的主线,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亟需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为了改变农村学校课程与教学跟新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适应的现状,一要从根本上改变当前学校教学内容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脱离的状况,增加农村实用知识的教学内容。农村教育的教学内容应是基础性的文化知识与工业生产所需的知识、技术以及适应当地农业生产、农村生活的有关知识的有机结合。二要突破课程设置的单一性,要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适应新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增加“劳动课”、“职业技术课”,组织学生学习与掌握以农业技术为主的各种劳动生产技能。第三,农村学校要确立为新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的理念,利用农村丰富的资源,争取各方的支持,积极开发校本课程。
  
  失范与就范:教学管理边缘化问题及对策
  
  一些市县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官员为了显示自己的政绩,大搞特搞“形象工程”,过分重视“示范性学校”、“重点学校”的建设和管理,而把农村学校当作“弃儿”,疏于管理,让其自生自灭。加之一些农村领导教学观念陈旧,教学管理水平不高,工作责任心不强,大部分校长和教导主任就如何进行教学管理心中无底,无章可循。有些学校或沿袭已制订的制度,学校教学工作缺乏激励机制,目标管理不明确,跟现代教学管理理念很不适应:有些学校领导不思进取,学校干脆不设什么教学管理制度,农村学校教学管理非常松散。学校没有引进竞争机制,工作既无动力又无压力,农村教师工作积极性普遍不高,对自己的职业产生倦怠情绪。一些教师不愿钻研教材,上课“临渴掘井”,多年重复一本教案,勉强应付教学。
  管理可以出效率,严格而科学的管理,可以调动人员的积极性,使人、财、物得到充分而合理的利用,既能减少消耗,又能增加产出。针对教学管理不完善这一现状,农村学校内部要以教学为中心,以常规为出发点,制订科学合理的可操作的各类教学规章制度,严格循章治校。同时,教育行政部门也要加强对农村的管理,使之走上正规发展的路子;教研室要加大调研力度,对农村的教学工作进行深入:全面、系统地分析,微观诊断,宏观把握,提出合理的建议;督导室启动督导评估机制对之进行制度化、规范化的督导评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508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