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 丽
摘 要:文章借鉴西方先进的生涯规划相关理论,在调查研究高职院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建设现状的基础上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建设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生涯辅导;教学;师资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就业难逐渐成为人力资源开发的一个新问题,据有关方面预测,今后几年高校毕业生数量还会居高不下,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一方面,人力资源极其丰富;各类人才招聘会人满为患,难获职业机会;另一方面,很多用人单位岗位空缺,难以找到适合人选。大学生就业难表现出结构性失业和选择性失业并存的特征,由此看来,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至关重要,而大力推进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课程建设,使其更加规范化、专业化,是改善当前劳动资源市场的不平衡状态,保障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关键。
一、西方国家相关生涯辅导理论
(一)霍兰德类型论
霍兰德(JohnHolland)创建的类型学理论是目前应用最广、最为简便的生涯发展理论之一。霍兰德认为职业选择是人格的一种表现,某一类型的职业通常会吸引具有相同人格特质的人,这种人格特质反映在职业上,就是职业兴趣。大多数人的职业兴趣可以归纳为六种类型:分别是:R(实际型)、I(研究型)、A(艺术型)、S(社会型)、E(企业型)、C(传统型)。人们与某个类型越相似,他们就越多地表现出此类型的特质和行为。同理,环境也可以根据它与类型的相似之处做同样的划分,人和环境的匹配所导致的结果是可以用人格类型和环境模型的知识去预测和理解的。
霍兰德代码中占主导地位的兴趣类型可以为个人选择职业和工作环境提供方向。因此,在高职院校职业发展课程中可以使用霍兰德类型引导学生了解并组织自己的兴趣,并根据它来探索及理解工作世界。通过自我探索活动或者测评工具得出自己的兴趣代码后,就可以对照找出与之相配的职业,从而了解自己适合的工作领域。类型学理论在高职院校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它为大学生选择职业方向提供非常全面丰富的信息。
(二)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
舒伯(D.Super)强调了职业发展阶段的理论,发展性理论区别于类型论的特色在于。它强调职业类型的选择和生涯形态的建立是一个发展的、动态变化的过程。生涯发展可分为5个阶段:成长期、探索期、建立期、维持期和衰退期,其间又包含若干个小循环。个人在职业发展阶段的位置显示出个体的职业成熟度。
按照发展阶段理论,在个体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有着职业发展的内容和任务,职业选择并非仅仅是大学毕业时才面临的挑战。大学生正处于职业发展的探索阶段,其职业成熟的目标为缩小职业选择的范围,为毕业时确定职业选择做准备。大学生在校期间应积极参加各种探索活动,促进个体的职业成熟。
(三)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有四种因素会影响职业决策:①遗传因素和特殊能力。②环境条件与事件。③,学习经验。④任务取向技能。
该理论认为,职业经历中的学习是非常必要的,应该让学生接触各种职业角色,通过接触各种工作环境的培训项目来构建学习经历。以社会学习理论为依据,为大学生提供帮助和指导,开发职业发展方案。能使大学生获得更准确的自我观察和环境观察。
(四)CIP理论
CIP又称认知信息加工理论,该理论把生涯发展与规划的过程视为学习信息加工能力的过程,按照信息加工的特性构成了一个信息加工金字塔:金字塔底部称为知识领域,包括了解自我(自我知识)和了解自己各种选择(职业知识),中间部分是决策技能领域(知道我是怎样做决策的),它包括沟通――分析――综合――评估――执行五个阶段,构成了决策的CASVE循环,是信息加工领域。位于最顶层的是元认知(回想自己所做的决策),包括自我对话、自我意识和认知监控的执行加工领域。
认知信息加工理论强调学生的自我了解。不仅了解个人的职业需求,更重要的是个人的能力、兴趣、价值观以及个人的实践执行技能,在高校的职业指导中有着较为现实的操作性和可行性。
总体而言,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都非常重视通过课程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和职业能力,使学生有机会清楚地了解他们将来要从事的职业;在一些大学的职业发展课程中,教师向学生介绍他们可能的职业选择范围。以及获得职业的途径;帮助学生发展自我、作出职业决策,引导他们进行自我测评,分析职业信息,使学生学会从学校到工作世界的转变,帮助学生顺利地从事职业和适应职业生活。
二、我国高职院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课程建设现状
笔者所在课题组对浙江省部分高职院校进行了调查和访谈,从调查结果来看。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基础比较薄弱,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课程多以选修形式开出,时间不确定、内容不全面。许多高职院校由于认识上不到位,又缺少健全的机构、占主导地位的是针对毕业生开展的就业指导或者有限的选修课,课程内容陈旧,对大学生职业生涯意识的启蒙、自我的探索,职业世界的认知等教育内容少有涉及。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课程吸引力不强。开课的教师在上课时大部分以理论灌输为主,一些任课教师表示在课堂教学中虽然能够主动运用多媒体课件等资源,但缺少调动课堂气氛的手段、方法。师生互动少,学生体验性不强,影响了教育效果,
(三)师资专业化较差,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应用性学科。要求任课教师具备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营销学、经济学、法学等跨学科的知识,同时还要求教师对用人单位及人才需求有较深入的了解。而目前,高职院校从事职业发展课教育的教师从数量和质量上还远未达到,专业化、职业化水平有待提高。
(四)缺少统揽全局的专职机构。高职院校大部分未成立专门的教研室或者课题组。有些归口到基础部或者就业处,由两课教师或就业处行政人员兼任。但两课教师因为有自己的专业领域。行政人员事务性工作繁多,难以保障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开展相应的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实施教学检查及测评。
三、借鉴西方国家先进经验,加强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的建议
(一)根据CIP理论及社会学习理论构建模块式课程体系
课程采取模块式课程教学体系,分六个学期开设,共38学时(见表1)根据CIP理论,第一模块从金字塔底部开始,开设《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课程。具体任务包括:认识自我(兴趣、能力、价值观,性格等)。认识职业世界,学习生涯评估与决策,为科学有效地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做好准备。
借鉴生涯发展阶段理论及社会学习相关理论,第
二模块开设<职业素质提升与创业)课程,关注学生的实践体验,具体分析已确定职业和职业需要的专业技能。积极开展校友访谈,生涯人物访谈,社会调查等,促进个人对自我和职业世界的认识,获取对劳动力市场的全面信息。培养兴趣、发展技能。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人际交往的法则,学习创业的基本常识等。
第三模块开设<就业指导与人职前备>课程,指导学生制作简历、撰写求职信及提高面试技能时。以CIP理论为基础,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提高自己的知识领域,尝试运用CASVE循环,分析自己求职时的困惑和问题(沟通),理解自己积极或者消极的想法是否影响和问题的解决(分析);学习扩大和缩小自己职业选择的方法(综合);并对少数几个选择进行先后次序的排列了解(综合)。帮助学生调适就业心态(元认知),应对职场竞争等。
(二)采取富有创造性的教学方法
我们根据生涯理论的原则在课堂上设置了一些灵活的互动式教学情境,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 游戏教学法。课堂教学中设置一些游戏。使学生身临其境。产生切身的体验。如自我认知模块中。教师会引导同学们进行“生涯幻游”游戏,“生涯幻游”游戏其实是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跨过时间隧道“走”到未来的某一天(一般是5年或者10年),去“看”、去“听”去“闻”,去“触”未来生活的样子,然后要求学生以非常详细的方式描述方式把未来生活描述出来。做这个游戏时。可以配上轻缓的音乐进行幻游,当学生再次回到“现实”时,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几个问题:如“你想做的是什么”“你可能发展成什么样子”从中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职业梦想与兴趣。其他类似的游戏如霍兰德的“职业兴趣岛游戏”(发掘职业兴趣)“结网游戏”(认识合作与团队力量)、价值观大拍卖(认清自己的价值观)等。
2 调查与访谈。课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各种科学的调研方法来了解、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和规划。在职业认知模块中,职业生涯人物访谈是一种常用的方法。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与自己感兴趣的职业的从业者进行交谈。以获取关于一个职业或者行业信息,生涯人物可以是自己的亲人、老师和朋友,也可以是借助行业协会以、校友录等方式找到的职场人士。学生通过目标职业信息设计访谈开展访谈,通过访谈来了解对该职业的认识,自己是否适合这一行业,该职业的职业环境,自己是否具备所需的能力等,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职业发展规划。
3 课堂活动练习。职业发展课程的组织要“讲”“练”结合,以“练”带“讲”,从某种程度上,教师在课堂教育中更多承担的是教练与指挥的角色。如讲到“生涯”的概念时,如何理解生涯是“一个人的生命历程?”,职业发展教师通常使用“生命线”活动练习,通过回忆成长历程中有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的事件,引导学生思考过去事件对个体的影响。还可以尽可能地预测一下自己的未来,尝试描绘将来成为什么样子,可以使用符号、标记、图画、颜色等,引导学生尽可能发挥自己的创造性,非常投入地做这个练习,并与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体验。做这个练习时,学生会感觉非常有趣,且颇有收获。其他类似的课堂活动练习很多,如“成就事件追忆”、(用于测评个体的能力)“我的自传”(用于测评职业兴趣、价值观)“我的职业家族树”(加强个体对职业信息的理解)等。
4 讲故事与隐喻。有时候,也可以用讲故事或者隐喻的方法,职业经验较丰富的授课教师如果能用自己的案例,效果会更佳。如笔者在讲到职业规划概念时会讲到从俄语教师到市场营销教师,到教育管理者的职业转变,请同学帮助分析是哪些事件影响了我的职业选择,其中我职业成长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我有职业规划吗?我职业选择中成功、不成功的因素有哪些?因为是自己的案例,教师讲起来就更加有感染力和影响力。
隐喻是请学生将某种概念通过一定的想象构成一个画面,找到事物间的联结点,讲出来或者画下来,帮助学生理解事物的本质与概念。这种方法更加直观、形象。往往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如讲到职业生涯规划课的意义时,单纯的理论讲述通常比较枯燥。这时,可引导学生思考:想象一下,生命更像什么?学生的回答会很丰富,像“花”,“像一艘大海中航行的船”等;学生在做隐喻时,教师可适时提问,进行引导:如“你在海中旅行的感觉是什么”,“假如你去旅行,需要做哪些准备?”,学生经过思考、分组讨论与分享。对该主题的理解会更深,更持久。
(三)逐步健全教研室组织。打造高品质教学团队
此外,高职高专院校亟须构建一支专兼结合的职业指导教师队伍,加强教学团队建设。用2―5年时间,选拔、培养、初步形成一支以专职教师和企业管理专家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高品质职业指导教师教学团队。教学团队以教学为中心,围绕培养职业意识和提高职业能力的目标,开展教学研究和支撑教学研究的科学研究工作。高职院校应增加就业指导人员的编制,吸纳高水平的专门人才,可从本校教师队伍中挖掘潜力,如从心理学、教育学、人力资源管理、社会学、思政专业的教师中选拔优秀者,经过系统的进修和培训使他们成为优秀的职业生涯辅导教师;还可以从企业聘请具有丰富的企业培训及人力资源管理经验的资深企业管理顾问作为兼职教师。通过团队合作,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
由于我国大陆地区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历史不长。开展生涯规划理论的研究比较晚,所以,高职院校在开展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中要吸收生涯规划理论发展相对比较成熟的国家和地区的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同时,也应该与高职的特色,与本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特点融合。以促进课程的本土化。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515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