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语文课堂的预设与生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段晓琴

  摘要:语文课堂要以生成为价值追求,教学预设要与课堂生成有机整合,语文课堂的预设与生成,既不要期盼意外,也不可脱离文本,更不能囿于预设。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教学预设;动态生成;和谐统一;动态平衡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9-00-01
  甘肃省的新课程改革全方位展开,这既是基于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高中学段自身定位的必须。新课程改革就是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还学生以自主、时间、主动。语文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明确地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是教学成功的关键。钱梦龙曾经说过“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学生的认识为归宿的特殊过程”。因此,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不应只是单向的知识授受过程,更应是师生间多向、开放和动态的对话交流过程。因此,生成性是新课程课堂教学区别于传统教学的重要特征。同时,我们的课堂教学又必须体现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这又意味着课堂教学必须具有一定的预设性。于是,预设与生成就构成了新课程课堂教学中的一对基本矛盾。
  一、要重视预设
  “预设”是预测和设计,是教师课前对课堂教学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设想和安排。《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与引领者。”教师充分的预设能为生成提供宽广的平台与深厚的知识背景。
  新课程对课堂预设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要求这种预设要留给教学足够空间,包含着丰富的生成性,要求摒弃传统备课中那种单维的、封闭的、主观的线性教学设计,而努力追求一种多维的、灵活的、开放的、动态的“弹性”预设,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
  (一)预设的目标要明确。新课程标准强调生成式教学,但生成式教学不等于没有目标。要将落实课程的新理念和本学科的培养目标结合起来、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统一的目标具体落实到教学环节中去,进行整体布局和设计。
  (二)预设的内容要有所创新。新课程的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备学生,还要具体而周密的设计如何形成新的师生关系,如何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如何使学生的学习具有自主、合作、探究的性质,从而更好地实现课堂的“生成”。
  (三)预设的问题要恰到好处。一堂课问题的构建很重要。一堂成功的课,既应有好的切入点,又要有好的生长点。新课程中的语文课堂,应该完全摒弃那种“对不对”、“美不美”的唯一答案的琐碎问题设计,适时提一些“恰到好处的问题”,用多维的、发散的形式精心设计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在上《烛之武退秦师》一文时,我觉得此文有太多的切入点,但总觉得这些并不能作为教授文章的“纲”。能否从文中找到关键点,进而达到学习课文的目的呢?带着这个疑问,在课堂上,我提出了一个问题:烛之武能劝退秦师的关键是什么?通过学生的阅读与讨论,渐渐地,学生把目光圈定在一个“利”字上,教师也同时参与了讨论,并补充。
  二、善于引导学生在“预设”中生成
  所谓“生成”,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兴趣、学习状况,根据学情、课堂环境等对教学程序进行调整,进而灵活地据情施教,达到最好的教学效益。从预设到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超越,是尊重和深入理解文本内涵基础上的超越。因此,教师要善于抓住细节资源,促进预设与生成和谐统一。当然,教师也要善于引导学生适度、合理的生成。我认为可以有以下三个原则。
  (一)目标原则。面对课堂中随即生成的问题,要时刻与三维教学目标相比照,该扬则扬,该抑则抑,作出适当的选择,不能偏离了教学目标。
  (二)价值原则。不管课堂如何生成,但文本的基本价值观不能迷失,更不能扭曲,面对生成,教师要坚守文本价值观的“底线”,对生成中的有害信息要引导学生通过引发讨论、辨析等方法加以“剔除”。
  (三)发展原则。一篇文章,它的产生都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学生的解读赋予了文本新的意义,丰富了文本的内涵,对于这种生成教师要给予包容和肯定,不能“一棍子打死”。
  《窦娥冤》一文中,关汉卿的戏剧语言具有“通俗自然、朴实生动”的特色,当然也具有一般戏剧“语言符合人物个性”的特点。但在赏析过程中,一学生指出,窦娥的唱词里用了“飞霜六月因邹衍”、“东海孝妇”等典故,一个童养媳出身、从未受过教育的贫苦妇女,怎能知道这么多的典故?由此推论,关汉卿的人物语言不符合人物的身份。他的质疑似乎有几分道理,但这个观点的确又是错误的。
  叶澜教授说过:“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中真实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动态生成的课堂是最真实自然的课堂。师生平等对话、互相尊重、互相信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真实的思想得以充分显露,同时最大程度地反映出学生学习的意愿,这样也自然而然的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预设与生成和谐统一
  预设体现了对文本的尊重,而生成则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预设体现了教学的计划性与封闭性,而生成则体现了教学的动态性与开放性,由此两者具有互补性,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正如叶澜教授曾经指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所以理想的教学应是预设与生成的完美结合。
  让站在新课改前沿的我们趁着新课程改革这股春风,不断摸索、发掘,处理好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平衡,立足现在,展望未来,扎扎实实地走好脚下每一步,用我们的实际行动为新课改特别是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
  [2]叶澜.重建课堂教学的价值观[J].教育研究.
  [3]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J].教育研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590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