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两级交流,实现互动课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庄春华
新的教学论认为,教学的本质是交往,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在课堂上应注重引导学生质疑、探究、讨论、交往,使学习成为在教师引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课堂上应强调师生间、学生间动态信息的交流。本文所说的“两级交流”其基本活动结构应该是:个人独立探究,获得个性化的学习结果―一级交流(小组分享)―二级交流(围绕学习任务展开交流讨论、归纳优化)―拓展、应用、内化。
一
一级交流强调人人参与,全体学生都能贡献自己的认识和经验,分享他人的成果和体验,在此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个人自主探索的成果,深化数学思考,获得成功体验。交流形式为同桌、四人组、学习小组、课题(项目)组、自由组合交流等,我在教学中,常常采用以下方法。
1.说一说。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学生有个很明显的特点,教学中只要自己会的,总是不爱听老师讲,喜欢“自己说”。组内互动说一说就是一种让学生充分说的形式。小组内部成员可以针对新知识的难点与疑问,相互讨论、相互启发、各抒己见。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这一课时,我就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组内互相说说长方体有哪些特征,通过小组互相说,学生对长方体的特征当堂课就都掌握了。这样让学生在互动过程中充分表现、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使课堂中的“一言堂”变成“群言堂”,由一个老师变成几十个老师的做法,必然能促使全班同学共同进步。
2.看一看。“看一看”是指同学之间互相看看别人的表演或表现,看看别人的演示或演算,看看别人的作业或其他。通过观察别人的作品或表现,使自己得到启示。在课堂上,一个教师常常要面对几十个学生,常常会因时间问题而无法迅速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时如果让学生互相看一看、瞧一瞧,不仅能达到了解情况的目的,而且能让学生当当小老师,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还能使学生产生一种竞争意识,努力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如我在教学“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后出示练习:236-99=?让学生用简便方法计算,全班大部分学生会根据“多减几就加几”的方法解答:236-100+1=137。可是还是有一部分学生不知如何简便计算,做成:236-100-1=135。这时我就适当引导他们看一看同桌或前后同学的解答过程,或小组同学互相看一看解答过程。一下子课堂气氛就活跃起来了:不会的同学可以“光明正大”地去看看别人的,而会做的同学主动去教不会做的同学,一来二去,同学们很快就全明白了。这样,教师上课既省时间,又照顾到全班,还可以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何乐而不为呢?长此以往,学生在互动的过程中经常能得到帮助,就会更加想学、爱学,从而就更容易掌握知识,形成能力。
3.帮一帮。每个个体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课堂上,虽然同时、同地、同人教学同一内容,但也会形成学习上的差异。这种差异正好提供了学习上的优势互补。“三人行,必有我师”,未来社会已越来越重视个体能否与他人合作共事,能否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否概括他人的意见等,也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是否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因此,教学中必须通过“帮一帮”加强学生互帮互助、团结协作意识的培养。如:在学习“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推导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再跟同学合作、讨论,了解彼此的见解,不断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同时还要求学生对其他同学的不同思路要进行分析思考,做出自己的判断,使自己的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特别是对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耐心地“帮一帮”,让他们在这样的互动形式得到帮助和提高。结果学生通过剪、拼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的方法多得让你佩服,更不用说对梯形面积公式的熟练掌握。
二
二级交流强调针对学习目标,围绕课堂学习的核心问题展开讨论交流,确保学习目标的有效完成。二级交流包括代表发言式、辩论会式、话题引导式等。我在教学中,常常采用以下方法。
1.代表发言。即教师在每堂课上设计一定的自学目标让学生自学,然后小组组织者组织组员相互质疑、相互补充、互动完善得出结论后派代表走上讲台,面对全体学生,大胆讲述本组成员的观点、解题思路或是不理解的地方,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例如我在教学“因数和倍数的意义”时,设计了这样的自学目标:①在什么情况下才有因数和倍数的关系?②因数和倍数能单独存在吗?③相互依存是什么意思?④倍数和几倍相同吗?学生自学后就让学生充分交流,然后就派代表上台当当“小老师”。同时要求听的同学要当好小听众,听“小老师”的观点是否跟自己一样,并随时准备发言补充。这样“说”的学生必须要理清思路,反复思考,形成一个反思过程;“听”的学生想迫切了解别人的发言、观点与自己有何不同,有何长处,有何不足,必定会认真倾听,不断内化。这样,“听”方和“说”方都能共同提高。
2.辩一辩。“辩一辩”是指同学之间的互相辩驳。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群体的活动功能,给学生提供较多的讨论、分析、辩驳的机会,使学生在知识方面互相补充,在学习方法上互相借鉴,集智取长,协作创新。如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我出示这样一道应用题:某村修一条长2400为的水渠,2个月修好了全长的2/5。照这样计算,几个月可以修好这条水渠?要求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学生练习后,让学生汇报会自己的解法。学生争着要介绍自己的思路,其中一个学生是这样列式的:2÷2/5=5(月)。当他把这种解法解答在黑板上时,全班同学议论纷纷,有的学生说:“这一定是凑得数凑出来的!”有的则说:“错了!错了!根本没道理!”该学生不甘示弱,马上反驳,理直气壮地说:“我没错!2个月修了全长的2/5,就是把2个月看做是修好这条水渠所需总月数的2/5。而题目要求修好这条水渠的总月数也就是求单位1,用除法,即2÷2/5。”多么独到的见解啊,同学们恍然大悟,报以热烈的掌声。学生在辩驳中碰撞出了创新的火花。可见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出发,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日积月累,学生的思路会越来越广,创新能力也会大大提高。
3.话题引导。教师要知道自己的教学效果,就必须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改进后继教学过程。如何改进考查方法,提高考查效率,话题引导就是一个很有效的方式。如:教学“求小数的近似值“这一课的练习环节时,我没有拿现成书本上的练习给学生做,而是抛出话题:你能出一个求小数的近似值题考考大家吗?出题时要注意什么?(要注意说明精确到个位、十分位、百分位还是千分位)这样让学生自己出题考同学,即学生互为老师,通过同桌互考、组内互考、个人考全班等互相考的形式,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课堂上学习气氛十分浓厚,全体学生都参与其中,真正做到了主动学、自主学,不仅出题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更重要的是全班学生都真正变成了思维的主体。
总之,在课堂实践研究的过程中,教师们要积极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努力组织开放性、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更要注重合作探究、两级交流等教学形式,通过广泛的信息交流,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实现师生的互教互学,从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09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