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管理个性学生的方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丽玲
摘 要: 不服从学校、老师甚至家长教育管理的学生被称为个性学生,要教育好个性学生,教师就应改变教育观念、改变教育方法、改变评价标准。
关键词: 个性学生 管理方法 创新模式
培养“好学生”,是基础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校长、教师的重要目标。“好学生”的标准是:第一,学习优秀;第二,老实听话。学习优秀是毋庸置疑的,但就“老实听话”而言,并非完全正确。
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培养好学生”的教育方式――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是有问题的,因为在这种模式中,教师的思想不容置疑,来自学生的不同声音都会被认为是危险的端倪,至少是“误入歧途”的,要在老师的耐心教育说服下“改邪归正”。然而,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身为师表的我们在教育学生的时候能保证不犯错误吗?既然犯了错误,为什么还要将错就错,以自己的错误思想来教育学生呢?
我们到底有没有犯错?答案是肯定的,但究竟犯了什么错误呢?
先看一个故事:动物们决定建立一所能让学生学会爬走、飞行、跑步、游泳与挖洞等技巧的学校。因为在哪门课最重要这个问题上,大家意见不一,所以便决定让所有学生修相同的课程。兔子擅长跑步,但在一次游泳课上差点淹死,此后,它吓得连跑步都不行了。鹰理所当然是飞行高手,但当它出现在挖洞课上时,竟然显得如此笨拙,因而在补修挖洞课上花去了大量的时间,后来连该怎么飞翔都忘记了。诸如此类的事情也发生在其他动物身上。
这不正像我们现在的教育吗?每个学生每天都要面对至少两科以上的学习。也许一个数学天才,因为语文学不好,考不到好的分数,上不了好的学府,所以他的天赋就这样被浪费了。与其说浪费,我更愿意说是被我们扼杀了。更多时候,会出现以下的情景:一个学生,他在语文课上看科学书,语文老师发现之后就会对他说:“不许在我的语文课看别的科目的书。”于是他无奈地放下自己喜欢的书去看他怎么也读不进去的语文。在科学课上,他没有听老师讲课,因为他已经能通过自学把书上的内容理解了,于是他看一些科普杂志。科学老师发现之后就会对他说:“你不听课也可以,这里有些练习题,你做一下。不要老看课外书,对自己不好,也会影响其他同学的学习情绪。”
动物们不再在它们所擅长的领域尽显其能,是因为它们被迫去干忽略它们个性的事情。我们对待学生的方式,也与此差不多。我们忽视了他们的才干和天赋,逼迫他们把时间浪费在枯燥无聊的特别教育课堂上。
我们为何不了解学生是否在美术、音乐、舞蹈、运动、计算机等方面有天赋,或在别的非传统领域有创造力呢?原因是:像传统的教育者一样,我们只注重培养传统意义上的读写算方面的能力,如阅读、写作、拼写与基础数学。因为教师必须应付考试,必须让学生取得好的分数,必须让学生成为世人认为的好学生,所以下意识地拒绝并排斥它。因而,在孩子表现出个性时,我们总想去掐断这个“邪恶"的苗头。
每个孩子都是个性孩子,每个学生都是个性学生。那为什么现在的个性学生只占到一小部分呢?如果这个孩子不是在成绩上脱颖而出,而是在其他方面有所特长――换句话说,如果他表现出真实个性――那就意味着他将有受到歧视的危险,或者会被贴上某种标签。学校培养学生往往是一个模子培养的,这个模子是统一的,是由成年人按照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建造的。而我们的“三观”又是由上一代塑造的。我不否认我们继承了许多精华的东西,但也继承了糟粕,因为我们没有胸襟包容个性、包容另类,哪怕他们是对的,所以我们没有勇气去改正错误。时代是发展的,或许以前对的东西到了现在就是错的。比如三叩九拜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种礼仪,但在今天,我们还能说它是一种礼仪标准吗?为什么青少年奥林匹克大赛,中国参赛者往往能拿到大奖,但至今却无一人能拿到诺贝尔奖呢?原因可能就在于我们在教育学生时没有注重引导他们的个性发展。一个人的能力有限,我们要学生各科都能平衡发展就意味着让学生放弃自己的特长,那又谈何有个性,有何创新呢?
其实,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个性学生是不存在的。那些所谓难管的、不听话的学生是因为我们找不到合适的路让他们走。每个学生的爱好不同,众多学生的爱好是广泛的,学习方式是不一样的,这就注定了学校决不能采用统一的教育模式。
那么,要改变“个性学生”所带来的种种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我认为,首先必须改变教育观念。教师要把学习的行为看作是积极的个性特征。在描述学生和他们在学习中的行为时,要停止使用消极性评价。有人认为,这一点在和学生打交道时根本无法做到。但事实上,如果换一个角度,那么绝大多数所谓的学习障碍症都能够解释为成长过程中积累的发展迹象。把学生身上普遍的消极特性,从一个更加积极的角度进行重新解释。你或许认为这些“褒义”的词语,只不过是在描述某些明显存在问题的学生或令人头痛的学生时的委婉说法。然而,从有关教师――学生互动关系的一些研究中可以看到,我们所选择的词语却能够给学生的成长和学习生活带来至关重要的影响。
其次,要改变教育的方法。教师要尽早发现每个学生的特点,包括他们的特长、爱好、学习方式与方法。特别是幼儿园老师和小学老师,因为这个时候的孩子处在个性完全显露的时期。虽然我们无法下定论,说这个孩子将来在哪个领域发展,但我们可以根据孩子的学习特点和爱好去引导他们。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把知识灌输给孩子,而是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习惯,让他们主动地学习,获取他们所需要的知识。明确这样的教育目的并朝着这个目的去做,到了中学,甚至大学,如果这些良好的习惯还保留在孩子身上,那么教学就会变得轻松得多,教育的效果也将事半功倍。
最后,要改变评价的标准。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价值。教师不能以成绩的优异作为评价学生是否优秀的标准。虽然素质教育推行多年,但实际上很多老师还是做应试教育的事,这就导致成绩好的学生在老师面前特别吃香,成绩差的学生得不到老师应有的重视,而个性学生则成为老师心中的“痛”。教师应该善于看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坚信每个学生都是优秀的,多鼓励和表扬他们,让他们在班级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充满自信,从而茁壮成长。
总之,教育好个性学生,教师必须转变观念,从自身做起,善于发现个性学生的闪光点,培养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习惯,从而让他们充满自信地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张凤兰.好学生是怎么培养出来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76(1);77,(1).
[2][美]托马斯・阿姆斯特朗.每个孩子都能成功.新华出版社,6(1),13,1;15,1、2、3;202,2.
[3]杨东平编.教育:我们有话要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66,4;19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38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