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之我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林芬芬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有专家作了这样一个调查:目前中小学教师的无效劳动大约占50%。这一调查结果虽然有点夸张,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目前中小学的课堂教学,其无效或低效教学的现象确实普遍存在。
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很多。如果我们能设计合理教学结构,课前能深入研究文本,精心创设情境,点燃学习兴趣;课堂中巧问妙点,引导感悟,使课堂流光溢彩;课后点睛升华,巧妙引导感悟总结……就能真正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课堂教学结构是指一节课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其设计合理与否,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结构完美、布局合理的课堂教学,可以增强课堂教学的艺术魅力,提高教学质量。那么,怎样设计课堂教学的结构,才能做到既保证教学效果,又符合美学法则呢?古人写文章讲求“起要美丽,中要浩荡,结要响亮”。因此课堂教学结构设计应以序列性为前提,实现序列性与波动性二者的最佳组合,使课堂教学既绵绵有序,又起伏有致,以保证课堂教学的良性运行。现代心理学家、教育学家证明:一堂课中,学生的思维状态呈现三个阶段的变化,即思维水平逐渐集中阶段、最佳思维水平阶段和思维水平逐渐下降阶段。根据学生思维的这一特点,我将课堂教学结构设计为“龙头―驼身―凤尾”的形式,即由精彩夺人的导课、引人入胜的高潮、耐人寻味的结课三部分构成的抛物线式结构。
一、龙头”――精心创设导入情境,点燃学习兴趣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有一种“向往之”的意识,就成为教师教学成功的关键,而这个“关键”的关键,在于我们在课初的几分钟之内,帮学生进行心理准备,紧扣课文内容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
当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意思是读者假如进入了作品所描绘的情境,对作品刻画的人物,表达的情感,阐述的道理,自然就产生一种亲切感。因此,教师在导入新课前,先要创设一种情境,激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特定的意境中。
导入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一堂精彩的、高效的语文课离不开成功的导入。刚上课,学生的思维还没有从课间的状态中转换过来,注意力不集中。这时,教师必须以巧妙的导入,让学生心情平静下来,尽快地把他们奔腾纷乱的思潮引入到本课必须掌握的知识渠道里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教学创造最佳时机。而想要达到这一效果,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
所谓教学情境的创设,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他们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使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地发展,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教学手段。联系教学实践,我认为导入过程中可以有从以下几个方面创设情境。
1.运用游戏创设情境。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识字3》一课时,可采用游戏导入:“小朋友们今天我们来玩一个对对子的游戏。”教师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入手设计所对的对子,例如:高对( ?摇?摇?摇?摇?摇?摇?摇)、胖对( ?摇?摇?摇?摇?摇?摇?摇)、远对( ?摇?摇?摇?摇?摇?摇?摇)、左对( ?摇?摇?摇?摇?摇?摇?摇)。
2.通过画面创设情境。图画给人以鲜明、直观的形象,小学生往往具有形象思维能力而缺乏抽象思维能力。直观教学则是最好的传授知识的途径。所以,我利用图画去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课文。如在教学《圆圆的沙粒》时,我通过播放珠光闪闪的珍珠和平凡普通的沙粒进行比较,以及珍珠的形成过程,让学生通过形象直观的画面激发学习兴趣,积极热情地参与到学习中。
3.通过问题创设情境。在导入新课时,抛出有探索性的问题,创设出一种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进入亢奋的学习状态。如在教授《李时珍》时,可通过设置疑问导入新课:我们都知道李时珍写出了流传千古的《本草纲目》,那么当时他为什么要写这本书呢?编写这本书,他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李时珍》一文来寻找答案吧。通过这两个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以良好的状态进入课文的学习。
导入新课时所设置的问题不宜过深,过深会挫伤学生的信心,使其丧失学习的积极性;但也不可太浅,太浅激不起学生的探索欲望。教师必须掌握好分寸,问题要设置难易适中,恰到好处。
4.运用故事创设情境。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的《和氏献璧》一课时,我就利用学生喜欢听故事来导入新课:同学们都喜欢听故事,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讲述《完璧归赵》的故事)知道故事中的和氏璧是怎么来的吗?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和氏献璧》。
在导入过程中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很多,具体使用什么方法,必须从实际出发,立足文本,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有时可以多种方法组合使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在适当的情境中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驼身”――课堂教学高潮的设计,使课堂流光溢彩
课堂教学高潮如同“驼峰”,在教学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果缺少课堂教学高潮,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将难以突破,课堂气氛也将难以调动。课堂教学高潮是指给学生留下最深刻鲜明的印象并得到学生最富于感情反应的时刻,这时师生双方的积极性达到最佳配合状态。教师的教学风格不同,创设课堂教学高潮的方法也不同,或豪迈奔放,或庄严悲壮,或热情洋溢,或富于哲理……在教学高潮中,学生表现出强烈的创造激情和旺盛的求知欲望。教师在设计教学高潮时应找准时机,或设在重点难点处,或设在疑问丛生处。
有以下几种技巧:一是因势利导的应变法。在课堂教学中,情境瞬息万变,处理欠妥当,势必影响正常的教学进程,甚至使教学预先精心设计的计划付之东流。此时,教师若能因势利导、灵活处理,则可以形成课堂教学高潮。二是巧布疑阵的悬念法。悬念式在心理学上是指人们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导课时教师有意避而不讲,引而不发,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精彩而成功的悬念能给教学带来无穷的韵味,收到“投石冲破井中天”的教学效果。三是活跃激烈的讨论法。教师有意地制造活跃自由的课堂讨论,既可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舒展,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实为一种制造教学高潮的良好技巧。
三、“凤尾”――注重创设课堂小结,有效课堂的点睛之笔
课堂总结通常是课堂教学的最后环节,非常重要又容易被忽视。好的课堂总结是教师对所学内容进行的富有艺术性的归纳总结,可以使知识得以概括和深化,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可以使整个课堂教学结构严谨,浑然一体,显示出课堂教学的和谐与完美;可以诱发学生积极的思维,进行深入探究,叶圣陶先生说:“结尾是文章完了的地方,但结尾最忌的却是真的完了。”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描龙绘凤,重在点睛。所以,优秀的教师在教学结课时常常使用设置悬念的方法,使学生在“欲知后事如何”时戛然而止,从而留下一个有待探索的未知数,激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强烈愿望,使“且听下回分解”成为学生学习的期待。唯其如此,教学才能收到余音缭绕、回味无穷的教学效果。教学结课主要有以下几种设计技巧。
1.画龙点睛。有的课程或章节内容,讲课时需要详细推导,尽情铺陈。在课堂结尾时用二、三句话点明重点、要旨,更显生动有神。犹如画龙先不点晴,而后点之则飞去矣。学生会有所顿觉,从而抓住问题的关键。
2.拓展延伸。在学生理解新课内容的基础上,借助于联想,适当拓展知识面,使学生在巩固新知识的同时,能举一反三,引起更浓厚的学习兴趣,开拓创造性思维。
3.设疑回应。在导入新课时,曾设置疑问;在课程结束时,环绕新课主题解答课初提出的疑问,与导言相呼应。必要时可再提出带有启发性的问题,设置悬念,留到下次课来解答。
4.归纳总结。对本次课讲授的知识结构、主线进行归纳总结。要尽力突出主题,纲目分明,同时指出容易模糊和误解之处,使学生理解难点,掌握重点,记忆深刻。
因此,我们应竭力实现课堂教学结构的最优化组合,使导课、高潮、结课三个环节熔铸成浑然的统一体,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67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