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合理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沈锋

  信息技术是新世纪最先进的高新科技手段,信息素养已成为21世纪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在信息化的大趋势下,它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必将引起教育教学的深刻变革。数学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难点,因为学生在初中阶段正好是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理解数学知识就自然成为很困难的事,造成了很多数学教师花费了很多精力、很多时间,努力地想提高教学质量,但效果总是不理想,学生成绩提不上来。而信息技术的出现,恰好在创设情景等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枯燥的数学学习与形象的情景相结合,两门学科经过整合正好相辅相成,互相弥补,实现教学效率的有效提高。
  一、信息技术的作用
  信息技术能将抽象的文字或数字符号转化为丰富多彩、具体真实的形象情境,不仅仅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更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发展他们的多种思维能力;同时,信息技术能将文、图、形、声多种信息集成一体,促进学生眼、耳、脑、口、手多种感官同时并用,实现“五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特别是形象与抽象同时并存,能促进学生左右大脑并用,发挥全脑功能,可以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开发他们的智慧与潜能;更为重要的是信息技术的交互特性与智能化功能,大大有利于学生进行个别化学习与协作交互学习,充分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必将能有效促进现代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心理学理论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使建构主义提倡的“发现”教学法,即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情境,协作,交流,自主建构知识意义的理论得以实现,从而深化数学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的改革,优化数学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数学教学,更好地为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服务。
  二、应用信息与数学课程相结合进行教学时的误区
  1.过多参与,泛于形式,难激学生深层次的兴趣。
  实实在在的一堂课能让学生学会知识,并会运用知识。新《课程标准》强调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让学生亲自经历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有的课堂运用身边的实例,运用生活的、学生有亲身体验的例子可以加快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用网络上的东西,学生没见过,反而觉得陌生,容易增加学习上的理解难度。
  2.学生只用眼看,其他的都静止不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多媒体课件融“声、图、文”于一体,形象的声音,生动又漂亮的图片,动与静完美结合,能完整展示出教师要呈现的内容。但这时我们有没有想过:学生在用眼观察的时候,他们的心在哪里?手动了吗?身体动了吗?思维参与了吗?教学《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时》,第一次课前我在网络上下载了很多立体图形,在多媒体课件展示出来,让学生观察各图形的特点,然后师生共同总结,但学生是初学者,完全不会画三视图。第二次课前我就发动学生自制教具,在两节课之前就布置好任务,学生按要求用纸或小木块分组制作长方体、正方体、三棱柱、三棱锥等图形,并用手里的图形自己堆出各种各样的图形,根据自己的观察画三视图。
  信息技术提供了理解、探索数学的平台,把数学变得容易理解,使得数学走向生活、走向现实,更加情境化,合理利用技术之间的交互作用,创设逼真的数学学习情境,用录像、影碟,以及计算机软件的方式呈现数学问题,以视觉形式代替文本形式,使得数学材料更具有活动性、可视性和空间立体感,使我们的枯燥无味的数学也像生活一样绚烂,学生学得更快、更好。
  三、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有机结合的策略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布鲁纳曾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兴趣。”可见,学习的关键就是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就会引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积极主动并轻松愉快地去学习。而数学是一门具有高度抽象性与严密逻辑性的学科,最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将枯燥的数学概念与原理转化为生动具体的情境并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产生联系,就能大大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与动机。
  (1)创设问题情景
  教师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学生才会对学习内容有兴趣,才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比如,我在讲《轴对称图形的认识》时,为了引入轴对称的概念,事先在网络上找到一些漂亮的图片:五角星,加拿大国旗的图案,地砖上的图案,金字塔等外国建筑物的照片,等等,让学生见识了各国风情,开拓了视野。同时让学生找出各种图形的特点,评价图案的美观性,分组讨论后再推荐一个同学发言。学生都积极参与,大大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
  (2)创设应用情景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要在重视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和理解数学。”这一基本理论强调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基础来设计现实的、有意义的学习活动。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心理学家在研究人的记忆率时得到了这样的结论:对同样的学习材料,单用听觉,三小时后能保持所获知识的60%,三天后下降为15%;单用视觉,三小时后能保持70%,三天后降为40%;如果视觉、听觉并用,三小时后能保持90%,三天后可保持75%。因些我们应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灵活运用文字、符号、声音、动画和视频图像等多种媒体信息,从听觉、视觉等方面加大对学生的刺激,将静态的数学知识动态化,使学生产生“共鸣”,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2.应用信息技术教学,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利于开展合作化学习。
  在课堂学习中,学生可以通过计算机技术把学习内容制作成电子作品,也可通过搜索引擎或相关的网站将其发现、探索的信息和材料通过E-mail或上传等手段与小组中其他成员共享,通过双向交流或多向交流进行合作化学习,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同时学生的视野得以开拓,思路更加开阔,有利于创造力的培养。
  3.应用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突出学生主体作用,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网络信息化教育是一种学习过程交互化的学习模式,它以内容选择自主化、知识呈现多样化等优点,实现了学习过程的个性化、随机化,扩大了教育的范围。它便于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意愿,选择教学内容和学习途径,根据自己的学习态度进行调控,并随时验证学习的成效,真正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97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