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计艳敏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新课程标准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自主、合作、研究的学习方式”。新的课标、新的教学理念,应该在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上得以实现,获得体现。那么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怎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愉快地接受新知识呢?
  一、学生占主导位置
  教学重心要从以教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使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如《语文课程标准》所言:“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以上规定涉及学习兴趣、自主意识、学习习惯、学习情境、学习方式诸方面,都属于学生主体的意识和行为。
  当前,对“学生主体”谈得很多,但大多是停留在理论层面上的“议而不行”,而缺乏操作层面上的“行必有果”。如果仅此而己,实际上是把“主体”虚拟化、抽象化。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主体是一个个实实在在的具体的人,是一个个有丰富的精神生活、蕴涵着生命潜能的人。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尽可能拉近和学生的距离,使之感到亲近;拉近和教材的距离,使之感到亲和;拉近跟教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距离,使之共振共鸣。而常见的语文教学却是匆忙地将具体的抽象化、感性的理性化,把丰富多彩的生活经验一下子转化为“用符号表现的专门知识”。这正是杜威坚决反对的把“学生知识从生活中孤立出来作为直接追求的事件”。为此,语文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学生自己的生活为中介,解决学生生活的多样性、具体性和教材内容的抽象性、概括性的矛盾。
  二、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我逐渐建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逐渐改变以前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逐步建立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自主学习阶段,授之以渔,付之以行动,解决“怎么做”、“做什么”的问题。包括五个步骤:①自选内容进行课前三分钟演讲;②结合单元总体目标和导语提示自定目标,明确意向;③自渎课文,正音释词,编自然段序号;④参照课后习题再读课文,力求找到答案;⑤归纳小结自主学习阶段的疑难问题,整理在预习本上。此阶段总的原则是大胆地想,大胆地说、大胆地写,还给学生心灵的自由,使课堂真正活起来,让学生尽情展示自己的学习所得和独特体会。
  2.合作探究阶段,设置任务,学会交流合作。怎样才能在课堂上实现合作探究学习呢?我尝试过二人组合(同桌)、四人组合(前后两排)、随机组合(设置情景,临时调用,如表演课本剧、分角色朗读),教会学生承担不同的学习任务,如记录员、组长、主持人等。学生在小组学习中,不仅形成了与人交流的能力,而且学会了发言、倾听、评价、质疑,在交流中形成了与人合作的能力。
  三、引导情感,激发学生主体自信
  导情指的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情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与课文中蕴涵的情感产生共鸣。
  古人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让学生的情感参与认识活动,是充分调动学生主体性的前提。只有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使学生动情、入境,学生才有浓厚的求知兴趣,才会爱听、爱读、爱写。
  情感是教学活动的主旋律,导情应该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教师要适时把握,相机诱导,或以“诚”激情,或以“趣”激情,或以“新”激情,等等,促使学生因感情的驱动而生趣,进入积极参与状态。
  以“诚”激情,要求教师用真诚的情感、炽热的爱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师生间的情感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教师真诚地关爱每个学生,对他们误见给予宽容,对他们的意见给予尊重,对他们的创见给予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和表现欲望才会大大激发。教师的情感往往是通过教学语言和教学姿态传导的。教师的语言、举止、眼神、目光会对学生产生一种神奇的影响和感染力,把微笑带进课堂,把希望带给学生,让学生在热中得到鼓励,在赞许中得到鼓励,在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中主动参与,主动发展。
  以“趣”激情,要求教师充分发掘语文课文课本中有趣的素材、细节,设计一些富有情趣的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学习动机大多来自他们自己对某一事物或问题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就是这个道理。教师要抓住有趣的学习内容,以有趣的语言撩动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在“趣”中学。
  以“新”激情,要求教师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来引发学生的求知情感。教学方法要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进行选择,不断更新,如:直观法、尝试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新颖的教学方法,可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广泛运用计算机、电视录像、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方式和手段于语文教学之中,特别是利用多媒体、文图、声像并茂的形式,为学生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这对启迪学生智慧,促进认知的内化,激发学生参与认知过程的兴趣是大有裨益的。
  四、引导学生多读多悟,激发学生自发主体学习
  指导读书是指教师提供学生的读书时空,读书的资源,指导学生的读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读书习惯,让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学会运用。
  1.指导学生学会预习,读通课文。每篇阅读课文,教师明示预习要求,让学生自主预习。学生自学探讨,查阅工具书,疏通生字词,读懂字音,读顺句子,整体感知课文,弄清课文的思路和宗旨,找出疑问。
  2.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方法,读懂课文。让学生边读边思,边读边改,问难质疑。还可以让学生合作阅读,读后交流、讨论,用探究的方法读懂课文内容,读懂文章表达方式,读懂作者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扣住课题整体读,抓住关键词句重点读,带着疑难问题反复读。
  3.指导学生学会鉴赏,读好课文。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一步深化读书,读出课文的情调色彩,读出文中的抑扬顿挫,读出文中的喜怒哀乐,品尝文中的韵味,欣赏文中的特色。
  4.指导学生选择读书内容。语文学习就是要让学生在读中体验、感悟、积累,这就要引导学生阅读大量的书本资料,只靠课本那每学期二十多篇文章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进行大量阅读。同时,教师还必须指导学生选择读书的内容,读好的书。如:从童话故事、儿童诗歌到散文、古诗词、文学名著等,学生的阅读面宽了,视野开阔了,才能有丰富体验,才能积淀厚实的文学底蕴,学会寻找获取知识的资源和途径。
  总而言之,在语文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施主体性教育,必须注重学习主体的能动参与,巧妙引导,创设情境,使学生进入乐学的境界。只有学生乐学,教学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05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