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下课堂教学中的互动交往策略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贺鹏飞
摘 要: 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变被动为主动,在师生和谐合作的气氛中学习,教师应注重基本策略,明确学习目标,认真选取并灵活组织学习材料,形成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实施全面评价,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促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准备,从而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交往。
关键词: 课堂教学 互动交往 基本策略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所谓互动交往,就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在教育活动中相互交流、相互作用影响、共同掌握知识、寻找共同发展的一种不断作用的动态过程。因此需要通过调节教学过程中各种关系及其相互作用,促使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强化人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使师生之间合作、协调、共享,形成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从而产生教学共振,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要使学生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变被动为主动,并且在师生和谐合作的气氛中进行学习,教师应该注重以下几个基本策略。
一、明确学习目标,是促进互动交往的前提条件
任何一项学习活动,都必须有明确的目标指向,这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前提,更是促进互动交往的前提。让学生进行某项学习活动时有明确具体的目标,可以增强其目的性动机,大大调动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学习的目的性动机,是指学生清楚地意识到自己进行某项学习活动的目的,并由此而产生的学习动力。学习目的性动机有远景性和近景性之分。远景性的目的是指学生对个人学习的社会意义的认识和个人的理想、志向和抱负。近景性目的是指学生进行某项具体学习活动的具体要求和目标。在课堂教学中,一般都采用近景性目标来达到促进课堂互动交往的目的。学生对活动的具体要求越明确,他们进行学习活动的态度就越自觉,产生的互动学习的欲望、求知的兴趣就愈强烈,就更能积极地响应老师的号召去思考问题,进入学习角色。
关于学习活动具体目标的确定,通常可采用以下两种方式。
1.教师和学生商讨后提出具体学习目标。
教师通过这种平等、民主、商量的态度来帮助学生明确一个学习活动的具体目标,比教师直接布置更易被学生接受,教师越是平等、民主地和学生商量,就越能使学生感到自己的责任,越能唤起学习的主体意识和积极主动性。
2.教师提出一般学习目标,学生确定自己的具体目标;或者教师提出两级目标,学生选择其中适合自己的一级。
最能唤起学生主体意识的方式,就是贯彻自主选择的原则,教师提出一些目标供学生选择,让学生自己来确定各自的学习目标。教师对一个训练项目还可以提出两级训练要求:基本要求和较高要求。基本要求是人人都必须达到的要求,较高要求是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努力争取达到的要求。
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一个问题就是一定要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提出基本要求,不能随意拔高基本要求。基本要求应该是人人都能达到的,至少是绝大多数同学都能达到的,换句话说,就是要让相当一部分学生可以超出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
二、认真选取并灵活组织学习材料,是促进互动交往的有机基础
认真选取并灵活组织学习材料,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紧密联系学生实际开发各种教学资源,能动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心理学研究证明:小学生正处于由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的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知识的抽象概括性与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正确而有效地解决这一矛盾,是促进师生之间互动交往的根本所在。故而对学习材料的选取与组织,应讲求实用、灵活的原则,选择那些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生动有趣的、易被具体感知的素材,并以恰当但又丰富多彩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为学生提供积极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学习的更大空间,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
在课堂教学中应尽量选取大量的生动形象的感性材料,力求从多方面多角度向学生展现知识的内在联系,使抽象概括的问题变得形象具体化,从而使复杂抽象的知识与儿童原有的认知结构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这样就可以促使学生在已有的生活、学习经验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观察、动手操作、大胆猜想、推理。这样就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积极地求知。学生会在原有生活经验的支持下,更具有目的性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信心十足地与老师、同伴交流,为学习活动的互动交往创造必要的条件,也真正体现“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知识”的基本理念。
三、形成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促进互动交往的主要途径
形成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教学诸要素之间的互动交往,进而促使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由于学生个体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的思维方式都不尽相同,他们的学习过程也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而只有形成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学习的能力,才能有效地促进多方面的交流、交换、交往,以及相互活动、相互作用、相互促进,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探究性学习具有合作性,目的是培养具有对话理性的、具有社会交往、沟通对话能力的人。因此在探究时,要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按组进行。学生都喜欢与人交往,希望被人赏识,分组探究对他们无疑是一件快乐的事,但教师的隐性指导不容忽视,分给每个小组探究的问题最好是各组同学自己提出来的,这样,他们探究的热情就会更高涨。当探究遇到困难时,教师要适时予以指导。在探究中,通过共同努力,学生往往会自己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从而尝到自主学习的快乐。在教学中教师应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充分参与活动的机会,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帮助他们自主探究,同时注重对他们思维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学会与别人合作,提高自我意识和自我分析能力,从而提高与人交往的能力,以及主动参与探究活动的能力。
四、实施全面评价,是促进互动交往的重要形式
实施全面评价就是要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结果作出一系列的价值判断。这种价值判断是以现代教育教学观念、现代课堂教学观为依据,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评价主体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对课堂教学的各个要素及其发展变化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传统的评价往往只注重于学生思维的结果,而对于学生思维过程的评价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种评价体系,不仅不利于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会抑制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创造性和灵活性,更会影响学生个体的健康、全面的发展。《新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课堂评价必须建立在对于评价对象的全面的科学认识,以及对教育教学方式的重新理解的基础上,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对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表现作出正确的评价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保持其学习动机的必不可少的手段,学生在“参与活动―得到评价―修正思维―再次参与活动”的循环中才能不断地积累知识、发展能力。课堂教学的评价体系的确定,应体现以下基本理念。
1.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因此对课堂教学中评价体系的确定,要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注重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情感体验,体现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
2.评价应以鼓励为主。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尽量采用鼓励性的语言,从优点上加以引导,肯定他们知道了什么,掌握了什么,关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对所学知识的感受体验,激发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3.评价的形式应多样化。
传统的单一的“量化评定”的方式,不但不能反映探究性学习的本质,而且会在很大程度上抑制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因此,课堂评价的形式要由单一的“量化评价”转变为多样化的“综合评价”,做到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多维度、多侧面的综合评定,全面而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结果。
4.评价应体现开放性、坚持可行性。
课堂教学具有丰富的内涵,由于教学条件诸因素的不同,课堂教学也呈现多种方式。确定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既要体现课堂教学的一般形式,又要为不同学科和不同条件的课堂教学留有可变通的余地。提倡创新,鼓励个性化的教学。课堂教学的评价指标体系要符合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实际,评价标准是期待实现的目标,但又是当前条件下能够达到的;评价要点必须是可观察、可感受、可测量的,便于评价者进行判断;评价办法要注重质性评价与综合判断,力求简单、便于操作。
五、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是促进互动交往的关键所在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的组织,促进教学内部诸要素间形成补角稳定的联系,进而产生积极的整体效应。这种稳定的联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学生、教材之间的横向组合方式,二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教材的纵向活动程序。教学结构优化程度的高低,不仅决定教学环节能否节节相扣、自然流畅,而且决定教学诸要素间的交往是否自然流畅,它是促进互动交往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既要重视横向组织结构的优化,又要重视纵向组织结构的优化。
优化纵向结构就是要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学生、媒体之间的整合结构,以及教师的指导作用,把整体参与、小组合作、个别指导等师生交往形式恰当组织起来,以保证每个学生个体都在平等的环境中学习,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掌握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式,从而达到让不同的水平的学生都取得最大进步的目的。
优化纵向结构就是要求教师在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和智能发展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对教学活动过程加以优化调控,尽可能保证并提高每个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的目的,保证教学活动达到最优化。
六、促成良好的心理准备,是促进互动交往的基本保障
这里的心理准备包括认知状态准备和情感状态准备两个层面。认知状态准备是指学生为学习新课而必备的旧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情感准备状态是指学生对待学习任务的兴趣、态度以及完成学习任务的自信心的综合状态。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在教学活动进行之前就必须努力帮助学生对学习活动所必需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及情感态度有所准备,进而使抽象的、形式化的知识内容结构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之上,并通过新鲜信息的刺激,使之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产生矛盾,从而使学生在心理上由好奇到产生求知欲望,进而发展成为积极主动的求知行为。同时要及时了解学生所遇到的困难,耐心地加以引导,给予积极鼓励,让学生仍保持其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机、意志力和自信心,形成不断探索的毅力和恒心。
总之,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教学过程要一改传统教学以单向灌输为主,而极少或根本不考虑学生的自主性和学生各方面互动关系的模式,从根本上改变教师以自己的优势去压迫学生服从的状况,改善课堂交往的形式,以促进课堂教学的互动,让课堂教学焕发出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何丽菁.浅谈“互动合作式”教学在数学课中的应用[J].教育导刊,2003,(11).
[2][6][7]陈心五.中小学课堂教学策略[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58,140,42.
[3]李继红.对话理念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教研天地,2004,(4).
[4]北京教科院教研中心.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验[J].课程・教材・教法,2003,(2).
[5]郭根福.试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有效教学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03,(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09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