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体育业余训练的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荣
摘 要: 素质教育的推行对学校体育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业余体育训练作为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备受关注。小学体育业余训练具有业余性、基础性、多样性的特点,能强身健体、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现阶段,要通过学校、家长和社会三方共同努力,促进小学体育业余训练科学的发展。
关键词: 小学体育业余训练 现状 开展建议
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使学校体育从关注学生的体质健康向“素质教育”、“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发展观念转变。因此,体育新课程无论是在组织形式还是学习方式上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小学体育教学不再强调动作的细节和精确程度,而是将学生兴趣的培养放在首位,强调形式多样,生动活泼。而且,体育训练是竞技体育的基础,直接关系到我国体育事业的持续发展,如何在不影响学习任务的前提下,对部分有一定特长或爱好的学生进行训练,培养和挖掘他们的竞技能力,提高学校体育运动技术水平,为竞技体育的发展储备人才是目前小学体育业余训练亟待处理的问题。
一、小学体育业余训练的特点
小学生骨骼、心肺功能的发育尚不成熟,在运动项目的教育性、教师的可操作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基础上,从运动的方向、形式等运动学、动力学及文化学特征方面,对竞技运动项目进行加工改造,使其成为确实有健身价值、适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体育训练教材。因此,小学体育业余训练具备以下特点:首先,训练的业余性。所谓的业余训练也就是在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的,不影响正常的文化知识的学习。学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课余体育训练又是实现学校体育教学任务的重要途径。其次,训练的基础性。小学运动队的训练是我国运动训练的基础环节,加上小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这个阶段的运动训练主要是进行基础训练,重点是进行全面身体训练和基础技术训练。最后,训练的多样性。小学生活泼好学、精力旺盛、好胜心强,大脑皮层兴奋过程占优势,注意力不易集中,意志力较差,情绪不稳定,导致小学体育业余训练注重形式与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小学体育业余训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教育是按照社会良性发展的需要培养和完善人的活动。但应试教育违背了人的发展规律,在其影响下,学生的身体素质呈下降趋势,特别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家长和学生对体能、耐力素质、柔韧性素质、肺活量、体型等基本的身体素质重视程度不断下降,这也是现代学校体育面临的重要问题。经济建设需要的是综合型的人才,衡量素质教育成功的重要标志就是培养的人才不仅有强健的体魄,而且具备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从小学开始的体育业余训练能够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增强学生的体质,使学生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并培养学生的勇敢、顽强、进取精神。
(一)小学体育业余训练能锻炼增强学生的体质。针对目前普遍重视文化课学习,忽视体育锻炼的情况,业余体育训练作为一种体育活动形式,内容多种多样,能帮助学生增强体质,发展基本活动能力,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为提高运动能力打好基础。经过体育训练的少年儿童与未经过体育训练者相比,肺活量、心血管的机能有显著差异,其身体机能强于未经过体育训练者。业余训练既可以使学生达到锻炼身体和学习体育基本知识、技术、技能的目的,又可以满足小学生活泼好动的性格特点,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增加学生的运动负荷和练习密度,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二)小学体育业余训练能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一个人的成功往往不在于他的知识量和智力因素,而在于其非智力因素的能力,而意志力就是非智力因素中最重要的一项。优良的意志品质并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儿童的实践活动中,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小学时期是意志品质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体育业余训练既让学生在体育训练中不断重复练习,不停地向自身能力挑战,接受艰难困苦和身体承受能力的磨炼,又从小加强意志力的培养。
(三)小学体育业余训练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小学生正处在心理发育的萌芽时期,世界观尚未形成,心理承受能力极差,合理的业余训练有利于小学生的心理成熟。学校业余训练将体育成绩较好的同学集中起来,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找到自信,并享受体育活动给他们身心带来的快乐。另外,在高水平的竞争中,在合理的规则下,学生从小就树立公平竞争的意识。在不可避免的失败中冷静地面对自己,他们的心理趋向成熟,为一生事业的发展奠定了一个良好健康的心理基础。
三、小学体育业余训练的现状
小学体育业余训练主要是利用课余时间,对部分有体育才能的小学生进行系统训练,为培养高素质的竞技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总体来看,业余体育训练可以分为体委系统和教委系统两大体系,本文所指的小学体育业余训练界定于学校教育系统的业余体育训练。
(一)小学体育业余训练构建意识淡薄。从事四肢的灵活性练习,刺激大脑,使大脑中枢更为活跃,并且在训练中渗透其他学科的知识,对开发学生的智慧、提高学生的智商都有良好的作用。许多学校对体育的德育功效和开展课余运动训练对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认识不足,造成对学校运动队的建设无法实现长期的可持续发展。家长片面追求文化课成绩的提高,对体育训练重视不够,为增强学生体质也只是选择社会培训机构提供的短期项目的培训,如跆拳道等,无法进行系统的持续的训练。到了小学的高年级阶段,学生的学业负担更重,使得训练没有系统完善的管理制度,学校的训练设施不能满足需求,训练经费得不到保障。
(二)学校的体育设施与师资紧缺。体育场地器材是小学业余体育训练正常进行的必不可少的物质保障。虽然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人们对于体育的认识有了彻底改变,但历史长期积淀下来的影响不可能在短时期内消失。特别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体育教学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重智育轻体育的倾向较为突出,体育经费、场地设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但现状仍不容乐观。许多学校由于人数与场地比例悬殊,不具备进行体育训练的基本条件,况且这些场地大都设施简陋,缺乏必要的配套设施,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难以达到国家所规定的指标。与此同时,从事体育训练的师资力量也十分欠缺。学历是表示一名体育教师学习和掌握理论知识的经历。系统的理论知识被创造性地运用于训练实践,将使运动训练走向科学化,大幅度地提高运动水平。小学体育训练中普遍存在专职体育教师缺乏指导高水平运动队的实践经验,而体育局和教育部又没有相应教练员培训制度,制约了训练质量的提高。有限的体育教师不仅承担全校的体育教学任务,而且兼带课外体育活动,工作量很大,很难全身心抓运动训练,难以保证训练的质量,影响训练效果。
(三)优质体育生源紧缺稀缺。优质的生源是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重要保证。高水平运动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身体条件,经过长期刻苦而系统的训练才能形成。而当前家长同意少年儿童参加运动训练的动机是多样化的,有些是出于迎合孩子的兴趣爱好;有些是为学校争得荣誉;有些为今后考大学铺设捷径等,这些都反映出儿童训练动机的局限性,势必造成运动员训练的短期行为隐患,无法真正挖掘优质体育生源。中学阶段又面临着升学对运动员的文化成绩要求过高,造成一些优秀运动员的流失,连带着也挫伤小学体育教师和运动员及其家长对运动训练的积极性,加大了学校开展业余训练的难度。
四、小学体育业余训练有序开展的建议
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需要的是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综合提高的高素质人才。在少年儿童时期进行体育训练对身体形态有积极的作用,它是发展力量素质、速度素质、耐力素质的关键,使心血管机能、呼吸机能显著增强,为后续的学习奠定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没有系统的高质量的体育业余训练,学校体育工作也不可能达到一个较高的层次,更不可能将素质教育、终身体育的教育思想落到实处。
(一)更新观念,加强宣传,为小学体育业余训练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小学的体育业余训练能够满足儿童丰富课余生活、锻炼身体和自我表现的需要。体育训练还能增强体质,促进大脑功能的发挥,发展思维能力,加强观察力、注意力和记忆力,从而促进智力的发展。学校、家长和社会是宣传教育的窗口,家长和学校首先要更新人才观,改变以学习成绩高低评价学生的单纯的智力人才观,运动训练和体育竞赛可以给学校注入激情,使学校充满活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进取精神、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等社会品质,鼓励孩子参加业余体育训练。另外,还要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宣传终身体育的益处,在提高整个社会的体育价值观念的同时,扩大有品牌项目的学校的社会影响,努力开创一个有利于学校开展课余训练工作的外部环境。这样,内外因同时作用才能让阳光体育运动真正地深入人心,将体育训练内化为经常性的行为,在良好的训练环境下促进儿童体育、智育的和谐发展。
(二)加大投入,因地制宜,改善小学体育训练的软硬件设施。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学校在体育领域加大了改革力度,增加了体育经费的投入,体育运动场地和器材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但由于区域间、学校间发展不平衡,体育经费短缺目前仍是制约学校体育发展的瓶颈。政府应统筹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的发展,平衡财政的支出,保证学校体育经费逐年递增;学校力争多途径筹集体育经费,利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协同合作,逐步改善学校的体育场地、器材条件。针对农村等特殊地区,除增加投入外,学校还要充分利用现有场地设施,因地制宜开展特色体育训练。体育与教育相结合是业余训练改革的发展之路,从当前的实践来看,小学体育业余训练还存在师资结构的短缺或不合理,这必然导致有限资源配置的不合理,从而造成业余体育训练效益的低下。教育主管部门需要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提供培训的机会,帮助体育教师完成从教师到教练的角色转变,提高学校教练员的带队水平,扩大影响,形成规模效应。
(三)严抓管理,合理安排,处理好小学体育业余训练中的关系。业余训练在小学体育工作中是一个提高的部分,在训练中应遵循打好基础、长远着想、系统训练、逐年提高的思想,合理安排运动时间和运动量,同时还要处理好各主体间的关系。首先,处理好体育与智育教育的关系。在业余体育训练时,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做到学习训练两不误,培养学生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各方面的相互支持。其次,处理好培养体育后备人才与发展群众体育活动的关系。普及群众体育运动、增强学生体质是学校体育工作的要求,也是体育业余训练的基础。先普及、后选择,有利于小学体育训练向科学的方向发展。再次,处理好体育训练与提高运动成绩的关系。小学体育业余训练立足于长远的目标,以基础、全面训练为主,不能违背学生生理发育的规律片面强调成绩的提高。最后,处理好学校体育训练与社会培训机构训练的关系。儿童在校的训练是有序、持续、正常的运动,小学阶段在校时间较长,便于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使训练更具科学性。培训机构注重短期收益,难以避免会出现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现象。家长应有选择地以学校体育训练为主,结合学生的兴趣有选择地进行其他训练。
现阶段小学体育业余训练立足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不应该徘徊在身体运动技术、体质教育的框架内。身体运动技术的传授、身体活动是教育教学的手段和载体,学校和教师应在实践中重视训练方法和学生学法的研究,注重课后的体育教学反思,杜绝短期行为,使体育训练更加凸显育人本质,指向对人的生命关怀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毛振明.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2]蒋昌书.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工作分析与发展对策[J].四川兰峡学院社会科学学报,1995,(3).
[3]荣高棠.当代中国体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4]左琳.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试点中学教练员的现状分析[J].中国学校体育,1999,(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12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