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如何渗透人文关怀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邓世明

  摘 要: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英语课程标准》的实施,对于中小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理念,如何感悟、渗透、落实新课标,构建全新的课堂教学境界是每个教师应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认为英语教学应积极倡导以人为本的理念,渗透人文关怀的情感。
  关键词: 中学英语教学 英语新课标 渗透 人文关怀
  
  英语课程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具有其特殊性。其一缺少一定的自然语言环境,其二跟母语教学的冲突、联系,使得英语教学的难度极大。为此,我从新课标的指导思想入手,努力树立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倡导以人为本、以个体的发展为宗旨,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形成良好的语言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英语素养。以下是我在教学实践中进行的一些尝试、探索。
  一、创设英语学习氛围,寓教于一言一行
  (一)课堂英语化。
  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缺乏英语语言环境,这就要求教师尽量用英语组织和进行教学,给学生提供浓厚的英语语言学习氛围。从第一节课起,我就开始使用英语课堂用语。首先解决急用的几句:Hello!Good morning(afternoon).Stand up.Sit down,please.Listen to me.Read after me.以后每节课坚持循环使用,并逐渐增加句数。碰到学生迟到、进办公室,我都主动运用英语与其对话:S:Excuse me, May I come in? T:Come in.S:I am sorry!经过日积月累,学生基本听懂了简单的课堂用语,增强了学习英语的信心,觉得听说英语并不难,为培养英语语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表情化、动作化。
  受母语的影响,学生的英语思维空间有很大的局限性。怎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英语?我用一颦一笑、一举一动来演示说明教学内容,即以姿势说话。如教smile和laugh,我会做出微笑和大笑的表情,反复几次后,学生便领会了两者间的区别。同样,以双臂合拢向上抬起,学生便知是whole class齐读,这样节省了教学时间,加大了学生听说英语的练习密度,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生活常规英语化。
  中学英语一周五节课,学生要掌握的语言内容多,而运用语言的机会少,从时间量来说,确实不够。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从语言发展的需要,以人文关怀的角度,大范围、多层次地创设学习英语的氛围。为此,每天上学、放学进出校门时,我都尽量要求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以英语进行问候。无论在校园中还是楼梯口碰到同学,我总会打招呼:“Hi!”“Good morning(afternoon)!”“How are you?”一段时间后,学生课外见到我,就会争先恐后地用英语招呼我,养成了用英语进行交际的习惯,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能力。
  二、构建良好师生关系,在宽松的环境中学习英语
  师生关系是以基本的人性观为前提的。如果教育者认为,人的天性是懒惰的、不思进取的,需要严格教诲才能启迪良知,那么权威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最有助于教学的师生关系。传统的师道尊严,便是权威型的师生关系的体现。现代教育观则认为人的本性是积极的、向上的,具有生长与进取的潜力,教育的目的是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健全发展,而权威型的师生关系无疑会扼杀学生的创造力与禀赋。因此构建合作、和谐、互动、融洽的师生关系尤其显得十分必要。
  合作就意味着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过去的观念是:“你不会学习,我来教你学习;你不愿意学习,我来强制你学习。”现在的观念是:“你不会学习,我来教你学习;你不愿意学习,我来吸引你学习。”“吸引”就是“注重个体的人文发展,使学生乐于学习,使他们乐意参加到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的教学活动中来”。如在教学“What would you like to eat (drink)?”这一课时,我将学生向往的hamburger,hotdog,cake,coke,French fries等实物引入课堂,学生的好奇心顿时兴奋起来,不知不觉感受到英语的魅力,从而加强了与老师的合作,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落实了教学目标。
  和谐是指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系,爱是其中的核心要素。爱需要教师对学生倾注相当的热情,对其各方面给予关注,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尤为如此。如教学“Happy birthday to you!”时,教师可以询问学生们的生日,并问他们:What present do you want ?让学生深深感到来自老师的关切之情,与之产生感情共鸣,随即在和谐的情感交流中,让学生懂得要学会为别人祝福,学会关心身边的亲人、好友。同时进行birthday cake,birthday candle,birthday noodle等单词的教学,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是一种师生交互作用的历程,师生互动的性质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学活动的效果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因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总是由一定的观念(诸如教育观、学生观、质量观等)支配其教学行为,对学生施加影响。而学生也会根据自己的价值取向和需要,理解、接受教师的影响,并在行动上作出反应。学生的反应又进一步强化或者修正教师原有的教育观念与行为。所以,师生互动构成了教学活动中的正反馈机制。通过反馈可以加强正效应,也可以加剧负效应。例如:“教师教学有热情、有方法→学生学习主动、学习成绩提高→教师更受鼓舞与鞭策、教学上更加精益求精。”这就是师生互动的正效应。
  三、注重“以人为本”,倡导“人文关怀”,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过去的教学常常强调教师的主导性而把学生单纯地视为教育对象,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的头脑看作是可以填充知识的容器,忽视教学特点,无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应把学生看作是具有成长潜能的生命体,其内部蕴藏着主体发展的机制,认识到教学的目的在于开发学生的潜力,驱动其主体的发展机制,使之成长、成熟。“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教育界越来越深入人心。在教育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已成为广大教师所热衷的教学方法。母语习得研究及外语学习研究均证实:外语教学中的重点不再应该是“我们该教些什么”,而应是“我们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创造这些条件”。新课程标准强调的是学生“能干什么”,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学生使用英语的能力。
  恰如布鲁纳所说的:“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因此我们应多为学生创造思考的空间。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回答问题,而不是限制学生的思维,使其被动地跟着老师走。例如我曾听过某老师执教“Ask the way”这一内容时,避开了传统的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的讲解式,而采用多媒体呈现迷路、问路的几个现场情景,然后提出问题:假设是你,将如何进行问路、指路?学生分小组讨论(Group-work),接着每组向全班汇报,汇集各组方式后,再与教材中学生们的方法作比较。在学会技能之后,还让学生联系本校、本地区的具体地理情况,自编自演问路的情景。在教学中,学生非常积极,有的“Ask the classroom”,有的“Ask the bookshop”,还有的“Ask the W.C.”,气氛特别活跃。这样一来,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帮助他们跳出了被动灌输的困境,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时,我们不妨进行一番“换位思考”,把学生置于主人地位,使学生很自然地用英语思考、很积极地进行英语语言输出,相对传统的“灌输式”、“封闭式”教学方法而言,学生的学习兴趣可想而知。
  四、开展形式多样的英语活动,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学习语言的目的在于灵活运用,为了提高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机会,教师应经常设计和组织多种难易适度的课外活动。通过活动可以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使学生认识自我,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就感,增强其自信心,增添其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乐趣,使其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如我校开设的英语演讲、英语情景剧、英语简笔画等活动性课程,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另外,我们在各个年级成立了英语课外活动小组,开展学习课外材料、演唱英语歌曲、表演英语会话或短剧等小组活动;我校还结合实际地组织英语竞赛,如:英文书写竞赛、朗诵比赛、单词竞赛、综合能力比赛等。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互相帮助、互相感染,进而共同提高英语水平,长久保持学习英语的动力,形成良好的英语语感和语言氛围。
  综上所述,英语教学的开展要从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出发,适时适度地创设英语学习的氛围,营造宽松、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注重“以人为本”、“人文关怀”的策略,多形式、多角度、多层面地寓教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落到实处,才能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参考文献:
  [1]陈家麟.学校心理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
  [2]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全国中学英语教师教学技能大赛组委会.中学英语教育教学论丛(第一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30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