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开放式的教学环境,生活性的教学内容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马丽静

  现在的一些思品与社会教学,脱离了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局限于书本的世界,回避了现实生活,人为地造成了“纯而又纯”的教育。儿童所经历的书本世界无法与周遭的生活自然地沟通起来。思品与社会教学无法真正触及儿童的真实内心,未能真正从儿童的心灵深处产生和影响。而真正有效的教学,必须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灵。所以《品德与社会》教学必须让儿童在开放性的教学环境中,立足生活,回归生活,自主实践,充分感受学习的乐趣。
  一、创设开放式教学环境,提供一个轻松的自主学习氛围
  自主学习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人的发展水平。“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人亦如此。小学生处于人格形成由发展到基本定型的关键阶段,不同的环境创造不同的个体性格。正因为此,创造开放式的教学环境能够让学生千姿百态的个性在合适的环境中得以发展,激发自主学习,培养创造潜力,让学生在活泼的学习活动中获得发展。
  (一)激发兴趣,进入自主学习之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世界上,凡杰出人才、创新大师都有异乎寻常的强烈兴趣,因而教师就要把怎样发现、发展学生的兴趣、好奇心、探索精神放在特别重要的地位。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兴趣有以下几种方式。
  1.角色扮演
  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有很多内容可以用角色扮演的形式体现出来。
  2.成功体验
  成功是兴趣的源泉。在学生克服困难时,教师要调动学生所有的经验和智慧,积极攻破难点。在教师的帮助下,难点一旦攻破,学生就会非常兴奋,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兴奋上升为体验,成功的体验将是兴趣的源泉。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成功的体验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当遇到具有一定难度的学习内容和问题时,学生经过自主、合作、探究,解决了问题,会有一种成就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二是当得到教师表扬的时候,学生心里会有一种愉悦感,学习兴趣倍增。
  (二)丰富教学内容的认知环境,轻松学习知识。
  1.教学资源环境要多样
  在教学中,让学生敢于冲破教科书及教师讲授的狭小范围,鼓励他们在教材基础上大量阅读有关课外知识进行补充、延伸。
  2.思维环境要扩散
  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发散、联想的思维空间。资源环境与时空环境为思维环境的广度、深度提供了延展的空间。在教学实践中,不以某个现成结论束缚学生思维的发展,允许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拓展学生的思路,开阔学生的视野,在课堂中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求异,大胆创新。创设独立思考、主动求知的教学情境,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自己获取知识,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对某一社会现象、事件的认识和评价,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就允许学生有多种见解、多种看法。
  (三)优化评价体系,真实反映学习效果。
  1.更新评价观念
  打破以往“一考定终身”的观念,把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糅合统一,以动态的眼光关注学生的发展,既注重共性与结果,又重视个性与过程。
  2.完善评价方式
  首先,采用“闭卷+开卷”的组合评价方式。闭卷部分在减轻负担的前提下,力求以反映学生价值态度、学习技能和基础知识相统一的学科教育内容为评价指标,通过笔试完成;开卷部分让学生在较长的时间跨度上根据个性特点自主定题、选择完成方式来完成相关任务。其次,对学生的评价不仅是评价学习的结果,而且是学习过程的评价;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评价,而且是对教师教学活动的评价,应全面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知识、技能、技巧,以及一般智力和特殊能力。总的说来,要将学习的结果与学习活动的过程结合起来,既评价学生的现有学习水平,又评价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潜力;不但评价学生的智力,而且评价学生的性格和个性。
  二、生活性的教学内容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其内容涵盖了品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教育和科学教育。内容极为广泛,涉及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直接反映儿童的现实生活。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立足生活,贴近生活。
  (一)结合课程设置,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热爱生活。
  学生的世界是精彩的,也是纯真的。然而,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发现一些和书本上或与教师所讲的相矛盾的现象、事件,产生许多困惑。如果教学不能解决每天遇到的生活问题、情感问题,就失去了教育的真正价值。在认识这些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态度等,应是自然的,而不是外加的因素。走进儿童的世界,听听他们在说什么,看看他们在做什么,想想他们有什么困惑,便是教师应该做的事情。
  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与行为实践实现的。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儿童活动的人。儿童更多的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亲切体验,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在教学时,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生活世界中去,从而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儿童的生活中形成。
  (二)围绕课程内容,指导学生发现生活、体验生活。
  教学,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生活,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让他们的心灵变得敏感起来、细腻起来,而传统的书本教学只能造成知识的仓库、情感的沙漠。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他们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总之,在《品德与社会》课中,教师应创设一个开放式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民主、自主的环境中充满兴趣地学习,再加上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使学生的现实生活成为课堂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主题活动或实践活动为载体,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唯此,才能使《品德与社会》课真正成为一切学生喜欢的、真实的课程。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李克东.改善学习[M].吉林出版社出版,2001.
  [3]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余文森.关注资源、学科与课堂的整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曾跟东.浅谈新课程理念下“三自一导”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A].2006.5.
  [5]叶澜.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N].福建师大学报,1999.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89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