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林彩莲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小学数学学习过程是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的活动。探究活动作为教学的根本,也是学生学习的核心,就是要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充实快乐的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增长数学探究能力,获取数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学习态度。为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一些努力,力求提高小学生数学探究性学习的实效性。
一、在导入中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新课的导入是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是一节课的关键的环节,更是展示教师教学艺术的“窗口”。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好奇心是引发学生数学探究活动的不竭动力,否则学生对探索数学的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态度将会直接影响整个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备课要精心设计好导入激趣这一环节,通过小故事、小竞赛和游戏等活动,给学生以悬念和激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想象力,这样探究活动就开好了头。例如:我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这一课时让学生读数青蛙的儿歌,并以开火车的形式一直往下读,读不完时让学生用一句话表示这首儿歌。学生跃跃欲试,参与的意识强烈。这样为后面的学习教学开了个好头。总之,激发学生的兴趣,不仅要善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更要调动学生自主学习、亲身体验和自行探索、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动力,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在质疑中促使学生亲历探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可以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积极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因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数学教育中重要的教学任务。探究性学习主要是围绕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习活动的。问题意识是探究性学习的精髓。但在当前的数学教学中,时间很有限,控制很严,教师对学生质疑的教学流程往往一带而过。这样做一是生怕学生提出问题漫无边际;二是担心浪费时间,影响整个教学进度。其实不然,学生肯问就是在思考,寻求发现,教师要耐心倾听,适当点拨引导,久而久之,学生就敢问、想问、会问。教师要善于指导,帮助学生学会抓住事物的关键,学会不断自我矫正提问,绝不能操之过急,自以为是,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例如:我在教学《体积与容积》一课时,出示无法准确地分辨出谁的体积大的红薯和土豆,让学生想一个办法来解决谁的体积大。这时学生议论纷纷,各抒己见,怎样才能证实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呢?学生自主开始进行实验方案设计,找到与自己相符
合的实验计划,并跃跃欲试想动手操作来验证。
三、在交流中给予学生深入探究机会
探究交流是学生自我评价和反思的重要环节,也是让学生用自己可以理解的语言表达方式来表述自己认识的过程。学生在探究中不仅能观察现象,记录下数据,而且能获得许多成功和失败的内心感受和体验。急于表达,这是孩子的天性。在探究结束后,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交流讨论时间和机会,鼓励学生凭现象思考,拿证据说话,学会定向地观察和分析,养成探究的思维方式和习惯。教师应让通过充分的讨论,获得共识,同时鼓励学生与学生之间、组与组之间提出质疑,并引导学生对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形成全班的记录,达到知识的共享和智慧的共享,使学生的交流真正发挥作用。例如,教学《游戏公平》一课,我让学生分组做试验,试验后学生观察试验结果发现了这种游戏规则不公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公平的结果呢?怎样才能使游戏公平呢?这时,组与组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展开了开放性的探讨,充分的讨论和交流,在交流探讨的过程洋溢着民主和谐的气氛,师生相互分享着他人的思维成果,体验了交流的快乐,而且在思维的碰撞中,闪现出新的火花。一位研究小组的记录员深有感慨地说:“在活动中我学会了对问题的正确判断和决策,从操作员那里学到了如何提高动手能力,实际的研究过程让我积极主动地配合其他小组成员,形成了默契,交流的过程锻炼了我的表达能力。”通过这样的交流、研讨,学生学会了与别人分享成果,学会了欣赏和发现他人的优点,学会了理解和宽容。特别是学生之间的学习和交流,有时比教师和教材对他们的启发更为具体和深刻,也更容易为他们接受。
四、在评价中鼓励学生树立探究志向
数学探究学习的评价应该是一种形成性的评价,并能够如实地反映学生的成长发展历程。我们应该突破长期以来在各种教学中重结果、轻过程的不良现象,促使教师全面地、多层次地看待学生。我们应积极采用多维、多级的评价方式,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生的学习状况,并以鼓励、表扬等积极评价手段。因此,只要学生能够真正参与数学探究活动,虽然探究结果没有得到预期的结论,但学生却经历了一个充满乐趣的过程,他们在这一过程中激发了求知的欲望,即便他们得到的结论是错误的,但失败的教训同样是一种收益。教师要对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给予积极的评价。我们应该用一种全新的、赏识的眼光来积极评价孩子的探究活动,要让孩子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要把他们遭遇的挫折和失败转化成再探索再学习的动力。这是保护和促进儿童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热情的关键。
五、在延伸中引领学生养成探究习惯
新课标指出:教师不要把上下课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教学不能“以问题开始,以答案结束”,而要“以问题开始,以问题结束”。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通过问题来学习,再通过学习来生成新的问题,打破时空界限,开展课后的后续性研究活动。例如学习了圆柱的体积、容积以后,我要求学生实际计算一下自己家水池子的容积,提高学生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了长方体表面积计算,建议实际测量一下自己房间的长和宽并计算出粉刷房间共需多少涂料,锻炼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等等。学生并没有感到这是一种作业的负担,而是欣然圆满地完成了任务。课外延伸科学活动,既扩展了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培养创新精神。教师应让学生将课堂学得的数学知识、技能运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学以致用。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乐于对周围生活和数学中提出的各种问题想办法探究解决,乐于用学到的数学知识改善生活。
总之,教师合理运用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改变“教”与“学”的关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才能实现“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四个方面的课程总体目标,使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在实践中得到发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97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