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信息技术课堂形式,提高课堂效率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朱其红
摘要: 信息技术课程的一个重要功能是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有效地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来改善自己的学习方式,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为了激发课堂教学活力,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创造能力,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一下如何从优化信息技术课堂设计着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提高课堂的整体效率,让学生在愉快而轻松的情绪下学习。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学效率
我国实施的新课程改革已取得初步成效,课改新形势对信息技术教学工作者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所以,如何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提高常规教学的最大效益就显得至关重要。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创造和谐的学习氛围,体现出信息技术教学独有的魅力,让信息技术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一、精心设计教学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技能性很强的学科,需要不断的重复训练才能掌握。但是,重复训练和保持兴趣又往往是一对很大的矛盾,为了维持学生学习的兴趣,在任务设计的过程中我经常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取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设计任务时教师必须先分析学生当前的生活、学习特征,找那些和学生生活、学习密切相关及学生感兴趣的素材,然后将教学的知识点融合进去。例如上《数据的筛选和排序》课时,学校刚进行过一次月考,学生对自己成绩在班级排名比较关注。抓住这个“磁性效应”,我采用对应班级各门功课成绩汇总表作为讲解数据排序这个知识点。利用这个“磁性效应”,使学生津津有味地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有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二)“以学生为本,注意巧妙衔接”的教学理念。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过程中,绝不能忘记教师的责任,不能忽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要仔细分析教材,找出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巧妙衔接,使各环节自如地过渡。这样课堂教学便能保持整体性,还能激发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复习、对新知识的探索欲望。如上《数据的筛选和排序》课时,学生已经学会利用计算和排序功能得到了自己的名次,接下来我用“分析排名”的主题把课的前后内容衔接起来。教师通过演示介绍,让学生掌握了筛选的技巧,并由学生尝试筛选出各门功课中自己成绩所排名次。然后,让他们各抒己见,分析自己这次考试成绩的成败原因。这对名次靠前的学生起到点拨作用,提示他们哪门功课还需加油,对于名次靠后的学生则能起到激励作用。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要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还需掌握良好的学习习惯。重点应抓住三个环节:课前、课堂、课后。
首先,课前应提醒学生注意必要的预习。但是,由于信息技术课程的特殊性,学生预习的可能性不是很高。所以,教师可以利用上课前的几分钟,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有个大致的了解。
其次,要求学生课堂上认真听讲,毕竟教师讲课过程是个重要的传导过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课的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教学使教学内容由抽象变为直观,便于观察和认识,有利于学习和掌握教材。心理学家赤瑞特拉曾做过一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人类获取信息究竟通过哪些途径?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可见信息主要是来自视觉加听觉。多媒体技术使得信息既能听得见又能看得见,集声光形色动等为一体,直接对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感官产生作用。这种通过多感官刺激获得的信息量,比单一的听老师讲课强得多。在上《PhotoShop图像处理》时,教师除了利用多媒体设备把整个教学过程有声有色地展开课堂,还使用SnagIt软件录制屏幕视频,把教师每节课讲解过程中的所有步骤都采集下来,保存为avi视频格式。每个视频都以对应知识点关键词命名,存放在共享文件夹中,便于学生识别、下载。这样,对于老师所授内容若有不懂或者遗忘,学生就能在自己机器上多次播放观看。
对于课后内容部分,由于练习都是当堂在机房内完成的,教师要定时开放共享的作业帮助文件夹,内置该次练习中的难点部分操作的视频文件,学生如有困难可在上面寻求帮助。学生也可以通过软件进行在线交流,讨论这次练习中的有关内容。下课前学生上传作品到对应班级的ftp文件夹中,学生还可以查看所有作品及教师评价。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的充分应用,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知识,以及知识获取后的保持,而且使得课堂教学变得更为方便、愉悦、有效。
三、向课本外拓展延伸,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江泽民同志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在培养民族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信息技术虽然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但却是一门发展更新最快的学科,如果墨守陈规,拘泥于书本知识,而忽略信息技术的发展特点,那么学生的实际能力将和社会需求相脱节。所以,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更应该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乐意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教学氛围,而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则有利于解放学生思想、活跃学生思维,使其创新精神得以发挥。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保护每一个学生的独创精神,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见解。首先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想到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出他们力所能及的问题,其次在教学时根据课堂情况调节教学进程。比如对于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教师应鼓励其多举手,个别再进行单独解释;在课堂上基本上不当众批评某个学生,而是在课后进行单独交流,教育。如此,让每个学生能够享受到成功的体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保证教学效率的提高。
教师应为每个学生提供自由思想的空间,让学生大胆地想象甚至异想天开。学生能否具有一定的对学习内容自主选择的自由,也是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创新教育的关键。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和谐、民主、宽松的人际环境,教师应该努力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创设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这样,能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产生探究新知兴趣,积极主动地去追求人类的最高财富――知识和技能,从而使学生敢创造,同时迸发出创造思想的火花。教师应多为学生创造表现机会,使学生在自我表现的过程中增强自信,提高其创新能力。
(二)改变传统的评价体系,使学生敢于创新,质疑。在当今的信息社会,知识更新的速度大大加快,要在海量的信息中获取有用的知识,教师必须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判断能力和批判精神。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学习和继承人类已经创造出的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勇于突破成规,勇于对现有知识质疑,挑战旧的学术体系,在发现和创新知识方面敢于独辟蹊径。教师要打破“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的观念,倡导勤思、善问的良好学风。教师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对待学生的质疑,不要因为怕被学生问倒,而扼杀学生质疑的优秀品质。
(三)解剖麻雀与举一反三,使学生善于创新。“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教师可通过典型例子的分析,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创新方法。在讲授有关文件的基本操作部分时,教师应采用举一反三的方法进行授课,让学生先听讲,看操作,接着自己动手操作。比如,在word文稿中经常用到相似的内容,如果每次都通过键盘输入的话,很花时间,这时可以使用复制的方式来简化工作,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可以先讲一种复制方法,然后让学生具体操作。
方法一:选定文稿中的文字,单击“编辑”菜单中的“复制”命令。
讲完方法一后,教师可以说明,复制的方法还可以使用键盘命令,工具栏命令,鼠标右键,等等,接着学生依据教师提示,自己操作,从而再学会以下几种复制方法:
方法二:选定文稿中的文字,按下“ctrl+c”组合键。
方法三:选定文稿中的文字,单击工具栏上的“复制”图标命令。
方法四:选定文稿中的文字,单击鼠标右键,选择弹出的快捷菜单中的“复制”命令。
事实证明,举一反三的方法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能够学以致用,融会贯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综上所述,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做到教学相长。教师要运用多种的教学方法,使之形成最佳的结合点,同时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业务水平,将教育学和心理学等多种知识灵活地运用到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只有这样,才能根据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知识,努力设计和探索信息技术的模式,创设出更加灵活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真正体现教育以人为本、以素质为本的特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13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