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跨文化交际与中学英语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翠云

  1.英语歧义现象
  
  任何语言都有歧义现象,英语也不例外。我们虽然不必极端地理解歧义的普遍性,但其在语言中的客观存在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大部分语言工作者都普遍相信,当结构上遵循语法规则、语义上符合逻辑常理的语句,其深层可包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释义,则会出现歧义(ambiguity)。不过,以上对于歧义的理解多把它局限于以词语、句子为单位的语言素材中,其实,在语言运用中,我们也会发现在大于句子的语段和语篇中存在歧义现象。因此,笔者认为,我们不妨把歧义理解为“一个语言项目(包括词、句等)或一个语篇(一首诗,一段叙事,一则广告)具有两个或多于两个含义的语言现象”。
  很多语言研究者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独特的语言现象,并对其加以研究分析。但大多数研究仅局限于对歧义类型的总结、歧义现象的描述,而未将其置于实际的交际使用和实际教学中加以探讨。另外,很多语言学家在研究这一语言现象时,往往是从固有歧义出发,尽可能脱离上下文对歧义的语义制约,来进行研究。这固然是因为歧义现象本身是具有不同释义特征的孤立语句,但是从交际语言观的角度来看,将语句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割裂、孤立地对待,是不符合语言使用的本质特性的。
  鉴于以往研究的局限性,笔者将主要从交际效应的角度出发,把交际过程中出现的歧义现象分为蓄意歧义(intentional ambiguity)和无意歧义(unintentional ambiguity),并分别结合教学实践加以分析举例。其中前者是说话人对于语言结构矛盾的积极利用,或一语双关,或声东击西,以达到特定的交际目的。而后者是语言结构矛盾的自然显露,语言交际中出现的语病和误解有时就是无意歧义的具体体现。这样的分类,能显示语言创造性的积极的一面和因节约性而引发的消极的一面,在教学中区别对待,无疑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无意歧义与交际教学
  
  按照语言交际教学的观点,语言是用来交流思想的,而无意歧义则是由于语言使用者本身或语言结构自身的缺陷,而导致交流受损的语言现象。
  那么如何避免无意歧义有可能造成的对语言交流的损害呢?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如果教师首先帮助学生系统的建立“歧义”这一概念,让学生了解到语音结构中,有限的音素交叉组合,同音词或词组的存在有可能导致歧义误读;在词汇中,有限的字母组合拼写,会导致一词多义、一义多词的现象;句法结构中,有限的句型进行组合时也有可能导致歧义出现。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语言歧义现象有其存在的普遍性和客观性的观点。在帮助学生树立了这一观念后,教师可以系统地从纷繁芜杂的歧义现象中总结出一些避免歧义、消解歧义、排除歧义的方法,帮助学生扫除语言交际中的障碍。在此,笔者就自己在学习和教学中所遇到的案例,作一探讨。
  2.1语音结构引起的无意歧义
  口头交际中,连续语篇的听觉单位是呼吸组而非单词,因此由不同单词组成的两个语音相同的呼吸组可出现同音异形的现象。如:
  Where’re those stools?
  Where’re those tools?
  不同的单词组成的两个相同的呼吸组形成同音异形异义,导致了无意歧义的发生。这时如果在词与词之间稍作停顿,互不粘连,便可以避免歧义产生。或者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在中心词周围加上一定的限定修饰成分,也可起到避免无意歧义的作用。如:
  Where’re those stools for me to stand on?
  Where’re those left-handed tools?
  2.2句法结构引起的无意歧义
  美国语言学家Roberts曾指出:“这种因句法规则使用不当而引起的句法歧义是由于人们忽视使用表明句子结构的句法代号而引起的。”下面是几种常见的句法结构引起的歧义现象,以及笔者建议的消解对策。
  a.名 b.词(动词)+动词(名c.词)
  这是由于某词在句子中的词类解读不同而造成的无意歧义。例如:
  Our club demands change.
  很明显,“demands”和“change”都可以被解读成不同的词类,即既可以是名词,又可以是动词。那么在实际交际中,就有可能被理解成:
  1)Our club demands to have some change.
  2)The demands of our club are not the same as before.
  为了避免这种类似的误读现象发生,我们可以指导学生使用某些句法代号表明这些易混词的词类。如在demand前使用情态动词will,demand词尾加一般过去时的后缀;change前加a或some。也可demand前加限定词the,或在change前使用情态动词,这样使之分别呈现出名词或动词的特征。
  d. 修饰语+名 e.词
  English teacher是在交际教学中时常引起歧义的一种现象。它既可能是1)一位教英语的老师,又可能是2)一位来自英国的老师。要限定English teacher是表达1(或2)的意思,关键在于明确它是复合名词还是有修饰语家名词组成的名词短语。在交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依靠重音模式来区分上述不同结构。如果重音模式为主重音―第三重音则表示1的意思,即English teacher是复合名词;如果重音模式是次重音―主重音,English teacher就成为了名词短语,表示2的意思(Roberts)。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帮助学生理解怎样在交际中使用不同的重音来强调、区别自己想要表达的重点。另外,也可以通过常识和交际语境进行推理。
  f. 动词词组+名g. 词宾语
  下面也是引起语言歧义现象比较典型的句子:
  The doctor looked over my head.
  句中的over是副词还是介词?如果是副词,则和动词组成复合动词,意为examine quickly;如果是介词,则和后面的名词组成介宾短语,意为look above。因此这种句子在交际中会有两种解读方式:(1)医生检查了我的头。(2)医生从我头顶看去。
  避免和消解这种歧义现象,教师可以通过提示学生over一词在句中如果用次重音并且在over前不用持续连音,那么,学生就会将over理解为副词,而词组为复合动词词组;反之,over一词在句中使用第三重音,并且over之前使用持续连音,学生就会把它理解为介词,与其后的名词组成介词短语。
  另外,小品词用作副词,在句中的位置可变换,可置于名词宾语的前面或后面,但只能放在代词宾语的后面。小品词如用作介词,起在句中的位置是固定的,只能置于介词宾语之前。这也可以作为判断句意的一种方法。
  h. 名i. 词+修饰语+修饰语
  如果名词后面紧跟两个修饰语,其中第二个修饰语既有可能修饰名词,又有可能修饰第一个修饰语。如:I visited the woman with the kid who was sick.其中“who was sick”是修饰“the woman”还是“the kid”?
  另一种容易造成歧义的结构是修饰语+名词+名词,这时往往使人造成迷惑的是修饰语到底修饰的是哪一个名词。如:young women and men,就有两种理解方式:1)年轻女人和所有男人;2)所有年轻的男女。在交际活动中,为避免这种歧义,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使用正确的停顿和连续连音,以及调整词序等方式,控制歧义现象的出现。

  2.3词汇引起的无意歧义
  词汇引起的无意歧义有两种形式:具有多个义项的一个词和拼写相同的多个词。虽然孤立状态的多义词会有多个词义,但在交际教学中,学生接触的材料都有语境相随,起到制约的作用,因而大多数情况下,只有一个词义适合上下文,但如果语境对多义词制约不够严格,就会出现无意歧义。如:
  She can’t bear children ,so she never talks about them.
  可释义为:1)她不能生小孩,所以也从不谈论孩子。2)她不能忍受孩子,所以也从不谈论。
  在日常交际中,字面词义和意向义往往相差很大。因此在交际教学中,教师应将语言结构和词汇学习和语境相结合,使学生根据不同的语境产生不同的联想;不同的语气声调也会承载不同的信息,教师可以有侧重点地对学生进行专题练习,如将此类词汇做一列表,辅之以不同情景,让学生体会使用这些词汇进行信息传递时,产生的不同理解和反映。
  
  3.蓄意歧义和交际教学
  
  虽然无意歧义会给语言交际活动带来障碍甚至损害,是语言结构矛盾的显现。当语言教学中出现由无意歧义导致的语病和误解时,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避免和排除。但“Every coin has two sides.(万事有利有弊)”,如果对语言结构矛盾加以积极利用,又会产生一语双关、声东击西的效果,可帮助达到特殊的交际目的。这就是我们要讨论的蓄意歧义。
  在交际活动中,最令学习者感到难以琢磨的应该算是语言幽默了,而它的根本特征就是利用语言上的歧义。它常常是说话者的故意安排,通过多种语言手段在语音、词汇、句法等层次上反映出来,利用语言细微的差别达到耐人寻味或出其不意的戏剧效果。下面就从语音、词汇、句法三个方面讨论蓄意歧义造成的这种效果,及其对交际教学的启示。
  3.1语音引起的蓄意歧义
  在利用语音制造蓄意歧义交际效果时,同音(形)异义词(组)(homonym)经常被用来进行有意识的巧妙安排。如flour(面粉)和flower(花朵),need(需要)和knead(揉面)等,它们发音相同,但意义各异,常常会使人产生误解。如一家健身房的广告:
  We have courses to make grown men young and young men groan.
  这里就采用了蓄意歧义来制造幽默效果,因为grown(成年的)和groan(呻吟)是一对同音异义词,被巧妙地用在了同一个句子中,幽默油然而生。又如:
  “When does the baker follow his trade?”
  “Whenever he kneads the dough./needs the dough.”
  这里利用的是need和knead这一对同音异义词,并配上dough一词的多义(面团;钱),造成了两种解读方式:1)当他揉面时;2)当他需要钱时。这里蓄意歧义形成了双关来达到幽默效果的目的。
  3.2词汇引起的蓄意歧义
  词汇引起的蓄意歧义不仅产生于发音相同而意义相异的两个词,还产生于同一个词的两种不同意义,即一词多义。因此一个词的确切意义必须由其语境来判断。语境不同,或语境不明,或故意弄得模模糊糊,多会产生双关或暗指这样的特殊交际效果。比如:
  “Fourth floor,please.”said the passenger to the elevator.
  “Here you are,son.”“How dare you call me son?”
  “I brought you up,didn’t I?”(我带你上来的,不是吗?/我把你养大的,不是吗?)
  因为英语中许多习语不能按其字面组成词的意思来解释,而是具有作为习语的特定含义,因此这也成了蓄意歧义的一种来源。又如:
  The American Dream does not come to those who fall asleep.
  这里的American Dream(美国幻梦)已成了一个特定词组,专指“人人都能追求富裕、自由,机会均等”,已经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而这句话又将dream和fall asleep对应起来,使其不仅具有幽默感,还带有警句色彩,耐人寻味。
  3.3句法结构引起的蓄意歧义
  句法关系的不同也可以制造出蓄意歧义的效果,即在同一句子的内部因存在着不同的内在句法关系而可以作出不同的解释,从而形成蓄意歧义。比如:
  For more than a year,a man had eaten in a small restaurant where the sign read:“Mary’s Home Cooking”.However,he had never had never seem Mary.When he finally curiously asked the waiter why Mary was never around,the answer was“Mary was just where the sign says she is home cooking.”
  招牌上的这句话,其中的’s结构,从句法结构上看可以是所有格形式,这是意思为“玛丽的家常拿手菜”;也可以是to be的缩写,这就成了“玛丽在家里做饭了”。
  总之,在英语交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首先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蓄意歧义达到的交际效果,意识到幽默是智慧的体现。蓄意歧义体现了智力的优越,而能够理解和欣赏这种独特的语言现象也需要智慧。在学生的基本综合能力达到一定水平时,让他们尝试在交际中自己使用一些结构,体验其效果,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提高他们对语言学习的积极性。
  
  4.结语
  
  对交际教学而言,由于歧义现象是结构形式和意义之间的矛盾而生,跟踪歧义的触发、显露、消除和利用的全过程,会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是一个多层面、多因素相互协调又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体,语言的语音和文字形式之间有着微妙而复杂的联系。这种理解有利于学生树立全面、辩证的语言观,建立从整体上去把握语言的理念。
  其次,对歧义现象的关注为教学提供了大量具有明显歧义或暗含歧义的语言材料,可以帮助学生从不同于主流教学的另外一个角度认识语言结构及其运用规律,了解语言各层面之间的微妙关系,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另外,在英语实践方面,由于歧义是由语言结构和语言意义之间的矛盾而生,因而在组织学生按照交际情景学习语言时,不应忽略语言结构形式的掌握,而同样在教授语言结构形式时,也不应放弃其交际功能的学习。在讲解词汇和结构形式时,不应单纯着眼于其语音、语义和语法特征,更要揭示其在不同交际环境中的内部变化和外部联系。
  总之,歧义是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对其加以研究,有广泛而切实的意义。无意歧义会造成交际活动的障碍,应被避免和消解、排除;而蓄意歧义的巧妙使用,又可以达到特殊的交际效果。而交际教学强调在语言使用中进行语言学习,交际活动中产生的大量语料又为歧义研究提供了活的研究素材。因此将英语歧义研究与交际教学相联系,无疑具有教学和语言学两方面的意义。
  歧义研究是一个大课题,其对于语言教学的意义非寥寥数言所能尽述,作为语言工作者和学习引导者的教师,更不应该忽视这一独特而不乏重要性的语言现象,应在教学和科研中积极地对其加以研究和利用。
  
  参考文献:
  [1]陈汉生.基础英语中的几种歧义现象[J].外国语,1995,(1).
  [2]沈家煊.英语中的歧义类型[J].现代外语,1985,(1).
  [3]贾德霖.与歧义探源[J].现代外语,1991,(4).
  [4]王萃田译.英语结构上的歧义现象[J].现代外语,1984,(3).
  [5]秦洪林.歧义与模糊辨析[J].徐州师范学报,1993,(2).
  [6]王洪跃.英语句法歧义比较[J].河南师大学报,1993,(5).
  [7]张逵.英语歧义与幽默[J].山西师大学报,1993,(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14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