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原则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黄素娟
摘要: 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标准对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要求。其显著效果是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实现高层次的教学境界。
关键词: 语文教学互动
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把教师单方面传授知识看得很重要,在课堂上只看见老师按照教科书、教学参考书、试卷标准答案滔滔不绝地讲解,学生完全是被动接受者,这种师生不民主、不平等的关系使课堂失去了应有的生机与活力。因此,建立由师生互动、民主开放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改革的必然。“师生互动、动态生成”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的思维、情感真正活跃起来。但相当一部分教师把它理解为让课堂热闹起来,让学生活动起来,让听课老师看得眼花缭乱就是成功的语文教学,就是语文教学的改革,这样就存在着改革思想与实践操作的极大反差。那么,如何让“师生互动、动态生成”这种改革思想落到实处呢?
一、“师生互动,动态生成”教学原则
1.掌握“动”的内涵,明确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定位。新时期对教育者提出的角色要求是帮助者、引导者,即师生互动,双方的关系是帮助、合作、共同参与。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指导学生摸索正确地处理问题的思路。在阅读之前,学生与这个世界有一个对话的过程(即观察、感受与思考的过程),学生与世界对话的结果是学生获得了对这个世界的解读。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首先与文本开展对话(即解读作品字面意思),通过与文本的对话,达到与作者心灵的对话与交流,达到与作者就这个世界的某个方面(即作品主题)开展对话与交流的目的。因此,阅读从其自然固有的本来面目来说,是一个“动”的过程,即主动探究的过程:学生通过阅读作品(文本),探索、研究、理解、发现作者对这个世界某个方面的观察、感受与思考。学生之所以能够去主动探究,是因为他们对这世界已经有一些初步的朴素的认识。当然学生的认识还比较肤浅、比较贫乏,因此在学生探究作者思想感情的时候,教师要适时地提供帮助与指导。这时,教师的角色既是引导者、促进者,又是朋友之间的平等互助者。
2.明确教师的“动”不能代替学生的“动”。教师的动是为了学生开动脑筋,发动思维,展开联想与思索,使教学的重点与要点能让学生在思想深化过程中了然于心。教师要学会倾听,通过倾听学生,教师还能对各个学生的理解水平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从而判断由教师对作品的补充分析深入到什么程度是在学生的接受范围之内的。
实际上,正是通过倾听学生,通过关注学生的即时表现、学生的观点和发言,通过关注学生的兴奋与疑惑,教师对自己何时参与、如何参与做出决策,即教师对自己的“动”有一个准确的把握。由于每个人的经验阅历、知识积累不同,对一部作品的理解会有不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相对来说,教师对作品的理解往往更深刻,具有更高的水平。
3.明确在互动中教师、学生、教材编写之间的关系。“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课程标准》)阅读首先是学生作品之间的对话,然后是学生之间就作品所进行的对话,教师参与后,则是学生、教师就作品所进行的对话。教学的过程是在教师、学生、教材之间开展交流、对话等相互作用(“互动”)过程。这时教师就要把握“动”的尺度,把握怎样“动”最能启发学生智慧,吸引学生的参与,并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空间,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同时又能拉紧思想野马的缰绳,使学生及时回到课堂上来,不至于漫无边际,脱离了老师和课堂。
4.教师的“动”要体现在课内,要尽可能地为学生营造一种自主学习、自由发问、自觉畅想的和谐天地,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的“动”是动教材、动学生,是配合学生的“动”,是挖掘教材,是在了解学生知识水平、能力,甚至个性品格上的“动”。教师只有在吃透教材、了解学生基础上的“动”,才会让学生的“动”合乎人的认知规律,做到因材施教。
5.教师在课堂上机智灵活的驾驭活动要恰到好处。既要能准确评价学生学的活动和学习结果,又不挫伤广大学生学习的自尊心,达到教学相长的最佳效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义务教育课程应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可见,最大限度地保护好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是教师的基本责任。
二、“师生互动,动态生成”教学实践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标准》)为了使自己的教学能够适应新课标的要求,笔者做了些尝试,很有收获。下面以五年级课文中的施耐庵《林冲棒打洪教头》为例,笔者谈谈是如何实践“师生互动,动态生成”这一教学方式的。
首先,笔者把“动”放在授课前的大量准备工作上。(1)研究教材,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2)整理资料,包括施耐庵的生平、写作背景等。(3)上课前一周布置学生阅读施耐庵的一些作品。(4)准备好导语,介绍复杂的人物关系和事件梗概,让学生在初步了解情节的基础上兴致勃勃地品味作品。
其次,笔者把“动”放在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活跃的氛围上。学生朗读课文,由于已经了解到人物的身份、经历和情感,他们身临其境地感受着人物的喜怒哀乐,已经完全被人物的命运所吸引。
最后,笔者让学生分析人物的形象并阐述自己的观点。笔者趁热打铁向学生提出问题。看着学生们一个个像评论家一样谈论着一代大家的作品时所表现出来的自豪与快乐,笔者也笑逐颜开地表扬了他们的聪明,并不失时机地向他们征求对《水浒传》的看法,同学们意犹未尽,于是笔者布置了家庭作业,让学生利用假期或课余时间看原著和了解中国的四大名著。一节课就在同学们的讨论、朗读中愉快结束了。整堂课都是在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下进行的,学生能积极地开动脑筋,主动去体会人物的命运,改变了由老师分析讲解灌输的模式。看到学生讨论时因急于表达和为自己的理由辩解时涨红的脸,笔者感到了学生身上那种被忽视了很久的巨大潜能,也更坚定了笔者对师生互动这一教学形式的尝试信心。
布鲁纳在《教育的适切性》中曾明确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必须作为更加能动的认识过程加以展开,必然拥有埋头于解决问题的学习经验。通过“师生互动,动态生成”的教学实践,笔者体会到:这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达到一个理想的学习境界,进而实现学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目的的教学模式。总之,真正的“师生互动,动态生成”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选择相应的教学措施,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材施教,并且要摆正师生关系。如此,必将会对学生产生终身的影响。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29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