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设计导课,提高教学效果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骆仲礼
俗语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一堂课一开始教师就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地导入新课,学生就会兴趣盎然,集中精神地投入新课的学习,就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采用多种方法,巧妙地导入新课,营造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氛围,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我们既要在宏观上把握好新课程导入的基本原则,又要在微观上设计和操作好课堂导入的最佳程序。
一、新课导入的基本原则
1.承上启下与针对性相统一原则。
讲授新课时,新知识往往与有些旧知识或经验的关联较大。导入新课时让学生针对性复习旧知识或唤起旧经验,从而使学生产生“温故而知新”的感觉,从感性到理性,从已知到未知,思维火花逐步点燃和复燃,诱发学生步步登高而不感觉到步履艰难。
2.学生主动参与原则。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对思维活动过程的开展,不能替代学生的思维活动。因此,教师在设计导课时要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实际水平和学生所能接受的活动方式出发,精心设计导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感,使他们在参与中得到发展。
3.具体与抽象相结合原则。
心理学研究表明,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的学生缺乏形式运算能力,要依靠具体对象进行思考。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制定导课策略,帮助学生学会内化,适应形式思维。教师要通过直观教具的演示、操作、生活实例的分析等多种导入方式,并通过学生的活动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4.趣味性与启发性相结合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设置发人深省、引人入胜的启发性问题,就能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因此,在新课引入时必须使学生处于最佳的思维状态,带着对新课的浓厚兴趣去探索、发现问题,使学生愉快地进入学习过程,为新课的展开创设良好的条件。
二、新课导入的操作策略
新课导入的操作策略,就是怎样通过师生双边活动使学生获得科学概念和规律的具体步骤。
1.导课方法的选择和情景的创设。
不同课题应选择不同的导课方法。直接导入法即在上课时直接说出所要讲述的课题,这种方法最简单容易,但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非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不采用此法。而传统的导课以复习提问导入新课,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但久而久之,学生容易产生乏味、厌倦之感,有的学生因害怕被提问而产生对科学课的消极抵触情绪,对教学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我们除了用复习导入法外,还要根据不同的课题选择其他导入方法导入新课。
对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新课,我们可采用问题导入法引入新课,即针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提出一个或几个日常生活问题,让学生主动去思考、探索,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解答或造成的悬念来引入新课。如在讲述“比热”一节时,先提出这样的问题:炎热的夏天中午,赤脚在石板上走和在水中游泳感觉有什么不同?沙漠地区为什么会有“晨穿皮袄午穿纱,晚围火炉吃西瓜”的现象呢?这些导入问题都是学生熟知的现象,可他们说不清其道理,于是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同时启发了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主动探索自然现象及规律的积极性。当然,在讲完新课后,我们应引导学生分析、解决导课时间所造成的悬念,以增加学生对“收获”的喜悦。
科学是一门实验学科。在引入新课时,凡是能用实验导入法引入新课的,我们就应尽可能用实验导入法。实验导入法最大的特点是直观形象、生动活泼,且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便于唤起学生注意力,使他们仔细观察,认真探索。当然,在实验中所用器材应尽可能简单易行,以排除科学实验的神秘感,增加实验现象的可信度。如在讲“大气压强”时可做倒置水杯实验,实验前先问学生纸片会落下来吗?学生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当然要掉下来的。但演示的结果却恰恰相反。学生看到实验现象都惊呆了,都会被这个奇异的现象紧紧吸引。这时,教师将话题引向课题,指明这是由于大气压的作用,并导入新课。
当然新课的导入还可以用资料导入法(利用各种资料如科学发明史、故事、科学家轶事等,通过巧妙编排、选择引入新课)和活动导入法(通过活动的形式如游戏、竞赛、谜语等引入课堂)等。我们只要肯于钻研,就会找到许多丰富多彩的新课导入法,来活跃课堂,唤起学生的学习科学的热情和勇于探索科学精神。
2.充分发挥电教手段的作用,优化各种导课过程。
现代科技的发展,为优化各种导课方式带来了良好的契机。优化组合多种媒体,不但能够展示导课过程的一些细节和动态变化过程,激发学生多种感官协调活动,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而且能节省活动时间和拓宽活动的空间。如利用多媒体上《大气压》这一节,我们可以这样导课。
课件演示激起悬念,模仿正大综艺知识竟猜,增强娱乐性,激发学生学习这堂课的兴趣。当然,新课导入既要防止出现信口开河、夸夸其谈,浪费大量时间冲击正课教学,更要防止引入脱离正课教学或与正课教学有冲突材料,影响正课教学。因此,在新课导入时,我们一定要合理取材,控制时间,恰到好处,适可而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66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