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中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商建强

  青少年喜欢体育,喜欢运动,但不少青少年却不喜欢上体育课,具体表现为上课时精力不集中,情绪低落、动作拖拉、借故请假,有的甚至对体育课产生一种恐惧感,这可称为体育课的“灰色心理”。学生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学习,不仅对身心发展不利,而且会影响其他同学的学习积极性,从而直接影响到学校体育工作的顺利进行。下
  面本文对如何提高学生的体育课兴趣进行探讨。
  
  1.体育兴趣促进体育学习的效果
  
  大量的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体育兴趣与体育学习活动效果常常是成正比的。在身体素质与原有技能水平大体一致的情况下,对体育有兴趣的人较无兴趣的人活动效果更优。这是由于体育兴趣对体育学习或锻炼具有指向和强化的作用。
  
  2.体育兴趣具有年龄特点
  
  人的体育兴趣不仅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发育而不断变化发展,更重要的是在社会需要原则和个人适应原则之下,在学校教师引导下通过主体实践活动培养起来的。
  高中生的体育兴趣在良好的教育条件下可能更加稳定,且有明显的选择性,但同时也显现出更大的不平衡性。如从年龄上看,高一、高二学生体育兴趣的发展有上升趋势,而到高三却出现停滞和下降趋势。有的学生仍然喜欢体育,有的学生却对体育毫无兴趣。在性别的差异上也很明显,男生喜欢竞争性强、对抗激烈的项目,女生在体育活动中的惰性更加明显,怕脏、怕苦、怕晒、怕出汗,部分女生对体育课持消极态度。但是,在正确教育和影响下,有些高中生会对某些体育项目或体育锻炼产生执着的兴趣。
  
  3.体育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夸美纽斯),“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追求真理的愿望”(乌申斯基)。教师应通过教学和组织课外体育活动在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方面起到主导作用。
  3.1择优教材,身心皆乐。
  研究表明,如果体育教学内容是学生感兴趣的,那么就会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尝试、体验、钻研。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要善于根据学校场地、器材及季节特点等具体情况,灵活地选取一些既富有趣味性又适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材。
  3.2浓度与广度相结合。
  合理地安排教材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使学生能够学有所趣、学有所得,是扩大学生身心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教师只是在某一个方面片面地深入,学生就会逐渐产生单调无味的感觉,对体育学习失去兴趣;倘若在一段时间内学习内容过于多样化,那么学生的学习效果就会如同“蜻蜓点水”一般,不能真正掌握知识、技术的奥妙而学无所趣。
  3.3情境与自然相结合。
  教材的枯燥与乏味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体育教学要将枯燥乏味的内容与自然界的各种趣味性活动联系起来,以恰当的情境教学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如可与青蛙跳远、武术鹰爪、篮板球的猿猴动作等相联系;可将技术动作穿插在故事、童话中,让学生在边做、边说、边唱的气氛中完成动作;也可通过模拟阅兵的方法来训练学生的队列、队形等。
  3.4健身与快乐相结合。
  让音乐、舞蹈、游戏进入体育课堂,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而且能使学生愉乐身心、调节情感、陶冶情操,有效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使体育教学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5教学“引趣”法。
  体育兴趣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环境因素的诱发。教学中持续“引趣”是引起学生愉快体验并逐渐形成体育兴趣的重要条件。教师可以通过新颖的教法,生动的教学用语,优美的示范,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设置疑难、情景设置和丰富的体育信息来引导学生,使学生在愉快的体育体验中逐渐形成稳定的体育兴趣,并初步形成专一的体育兴趣。
  3.6增加实践锻炼机会。
  学生有的渴望上一些韵律操的课,有的希望打球,有的喜欢做游戏等,都不希望老师满堂灌,希望自己多实践,对不感兴趣的课,不愿付出艰辛的劳动,只求得过且过。因此,我们针对体育课实践性很强,必须多练的特点,可以采用课内教学与课外辅导相结合的方法,促使学生加强锻炼,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例如,可在适当的时候让学生自己做准备活动,起先不限制什么内容,而后自行设计,互换进行实习,提倡学生之间的体育交流,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在课外师生共同定出每周具体辅导时间,学生到时自觉锻炼,教师进行辅导,解答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安排一些小型比赛,让学生自己担任裁判,让学生从中得到锻炼。这些举措将大大增强学生自我锻炼
  的信心和决心,提高学生运动的兴趣。
  
  4.结语
  
  体育兴趣的激发与培养,是一项十分细微和复杂的工作,也是一门艺术。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改教法,加强理论知识的传授,提高体育教学的艺术美,加强师生情感交流,不失时机地因人、因材、因地施教,不断总结积累经验,把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有效地贯穿整个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只要我们抱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坚定信心,就一定能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推动学校的社会工作再上一新的台阶,开创素质教育的新纪元。
  
  参考文献:
  [1]徐和庆.兴趣对学校体育长期效果的影响.哈尔滨体院学报,1988,(2):22-26.
  [2]詹兴斗.高中生上体育课的心理研究.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论文集,1984.
  [3]毛振明.体育教学科学化探索[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0).
  [4]马启伟主编.体育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3.
  [5]杨勤.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促进健康.湖北体育科技,2003.3.
  [6]陈双应.增强体育意识培养体育兴趣.郑州铁路职工学校学报,2002.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68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