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邹 华 赵 湘

  摘 要: 本文主要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等方面入手来分析目前我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探讨解决的办法。
  关键词: 高等师范院校 体育教育专业 人才培养
  
  1.引言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高科技的世纪,是一个充满竞争的世纪。这种竞争不仅是资源、资金、市场的竞争,更重要的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1]高等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是培养学校体育教师和社会体育工作者的“母机”,直接关系到我国学校体育师资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体育的发展。因此探讨我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发现其中的不足,并找出解决的办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2.研究结果
  
  高等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是一个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息息相关的专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总目标要求高校培养出21世纪“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相结合”、“教学、训练、科研相结合”、“人文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所需要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体育人才。但现如今我国的高等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还存在许多的不足,与总目标的实现还有一定的差距,这严重影响和制约着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
  2.1专业口径不宽。专业设置与社会发展对体育人才的需求一致是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趋势。如美国斯普林菲尔德学院的专业设置几乎涉及本国增长最快的前25类职业,专业设置点多面广,甚至超出了体育的范畴。虽然我国教育部在1998年对高等师范院校进行了专业调整,将体育学科划分为五个专业,即体育教育专业、运动训练专业、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社会体育专业、民族体育专业,基本上改变了以往高等体育院系在专业设置上对社会体育覆盖面不足的缺陷,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不足之处,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如美国体育系的专业方向大致包括体育教育专业、体育科学专业、运动学专业、体育管理专业、体育产业专业、体育交流专业、体育健康专业、闲暇运动专业、体育旅游专业、舞蹈专业、老年人体育与健康专业及教练员专业等,种类多,涉及面广,这自然增强了学生毕业后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提供了较大的选择空间,也满足了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
  2.2课程结构不合理。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越体现出全方位和多角度,这就要求高校培养出的人才必须符合社会的需要。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而知识结构又与课程设置密切相关。我国人才培养课程设置体系,从整体上分析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课程设置单一,强调专业教育的纵向深入,必修课偏多。二是选修课不足,限选课多,任选课少,学生不能根据兴趣爱好来发展特长,个性特征得不到良好的发挥。三是教育类课程比例偏少。体育教育专业具有体育和教育的双重性质,这一特性决定了在课程设置中既要有教育专业的课程,又要有体育专业的课程。但在现行课程体系中,教育类课程单调,体育教育专业的师范性受到忽视和削弱,学科门类偏低,直接影响到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意识和素质的养成、教育教学本领的掌握。四是忽视人文素质的提高,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偏少。
  2.3教材内容陈旧。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是师生思维互动的桥梁。教材应该是体现当代人类最新知识成果,基础性与时代性并举、稳定性与创新性并存。但目前我国体育教育专业所使用的教材大多还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编著的,虽经多次修订,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其内容落后于时代发展与体育科技进步的问题。
  2.4教学手段落后。体育教学手段是指体育教学传递信息和情感的媒介,以及发展体能和运动技能的操作物。[2]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以及教育改革的需要,各种先进的电教设施不断更新,现代化教学设备迅速普及。但不少体育教育专业教师还是靠一本书、一套多年不曾变的教案、一块黑板,现代化教学设备的利用率低。此外,技能课受天气的影响仍很大,场地器材也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2.5现代教学方法运用率低。教学方法是师生为实现课程和完成教学任务,在共同活动中所采用的行为或操作体系。教学方法掌握和应用得好坏直接决定教学工作的成败、教学效率的高低。调查表明,体育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方法如讲解法、示范法、练习法、演示法、比赛法、预防和纠正错误法等常规教学方法仍占主导地位,现代教学方法如合作式教学法、程序教学法、探究教学法、尝试教学法、多信息通道法等应用率却很低。
  2.6教育评价体系单一。现行的教育评价体系只注重对学生思想、知识及运动技术的评价,而忽视了学生能力的评价,特别是创新能力的评价;考试只是重视笔试和运动技术的重复再现,这种考试方法使学生的学习能力、训练能力等得不到有效的培养,往往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
  
  3.对策与建议
  
  3.1在培养目标方面,应适应经济时代的要求,进行“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的人才培养,将当代教育科学和体育科学中涌现的新知识、新理论、新课程纳入体育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培养学生成为具有现代体育教育思想和创新意识,能够迅速适应各种环境变化和迅速接纳新事物的复合型体育人才。
  3.2课程设置方面,要在素质教育思想的指导下,贯彻“做事”教育与“做人”教育相结合的方针,增设教育类课程和社会人文课程。另外,有条件的高校还要增设身体素质训练、活动性游戏、保健气功等非正式运动项目,以促进与全民健身和体育大众化的接轨。
  3.3提高教师的自身水平。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体现时代性,并积极推广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还要重视对学生的师德教育,充分体现高等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师范性”的特点。
  3.4构建新的教育评价体系,改革传统的考试和命题方法,坚持口试和笔试相结合,坚持分层次评价和多样性评价相结合,以满足学生成功的需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2.13.
  [2]施良方.课程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孙思哲,李军辉.新形势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讨[J].体育科技,2005,(1):108-1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70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