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体育活动中注重培养小班幼儿的自信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闫晓洁
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年龄越小的幼儿,身体活动的能力就越是他的一切行为的基础,特别是小班幼儿,他们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主要取决于其身体活动能力的强弱。因此,幼儿对自己身体活动能力的接受和肯定程度对于他们自我意识的形成是极为重要的。那些身体活动能力较强、能够独立完成多种体育活动的幼儿,往往会形成肯定的“自我”概念,对于生活中所遇到的其他问题的解决也具有较强的自信心,而且行动积极、主动。相反,那些动作迟钝、身体活动能力较差的幼儿,在体育活动中就常常会遭受失败,因而他们也常常会产生否定的“自我”倾向,表现为缺乏自尊和自信,行动消极、被动和退缩,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容易产生不安全感。
1.体育活动中幼儿自信心不足分析
例一:在平衡练习时,大多数幼儿都很大胆地在平衡木上行走,轮到婷婷时,她死活不肯上去,小手紧紧攥住老师的衣服,小脸憋得通红,差点哭出来。
例二:玩攀登架时,总是有几名幼儿磨磨蹭蹭,有意回避老师,落在最后。
通过分析,我认为原因有两个:①(事例一)婷婷可能没有走平衡木的经验,见到窄窄的木板产生了害怕心理,或可能有过走平衡木的失败经历,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心理因素存在。②(事例二)这些幼儿胆小内向,动作发展较迟缓、反应不灵敏,致使他们产生了消极的想法:“反正我不行”、“比不过别人”,继而表现出退缩行为。
以上所举的是发生在小班体育活动中的几个小事例。幼儿的这种退缩行为不容忽视,如果不及时消除这种行为障碍,幼儿可能就会产生自卑感,缺乏自尊自信和进取心,影响他们以后的人际交往,以及心理健康发展。因此,如何结合小班幼儿自身的需求和发展规律在体育活动中实施包括自信心在内的心理品质的培养教育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培养小班幼儿自信心的途径
2.1创设被人接受的氛围,让幼儿带着愉快的情绪参加体育活动。
幼儿的自我评价主要依赖成人的评价,尤其幼儿眼中最有威信的教师和父母的评价,往往是幼儿评价自己的标尺,小班幼儿更明显。因此,在组织体育活动时,教师应该在语言和行动上处处照顾每一个幼儿,多用肯定和鼓励的语言与幼儿交往,尤其对那些活动能力较差的幼儿,要在语言和情感上给予积极评价,使幼儿体验到体育活动的快乐和满足,激起幼儿喜爱体育、乐于上进的愿望,避免消极的评价给幼儿带来的不良影响,从而让幼儿生活在强调优点而不是缺点的氛围中,并逐渐学会保持自信。
教师在组织体育活动时,应根据小班幼儿身心发展和年龄特点,尽量采取游戏的方式,以引起全体幼儿的兴趣,减轻幼儿的恐惧心理,从而鼓励他们大胆尝试。如在引导幼儿玩攀登架时,我们设计了“给小动物找妈妈”的游戏,把“小动物妈妈的家”设置在攀登架上,鼓励幼儿去帮助小动物找妈妈。在游戏的过程中,幼儿表现得非常积极、活跃,连平时最怕玩攀登架的几名幼儿也不知不觉地爬上了攀登架的最高点,对他们的成功我们给予了及时充分肯定。通过诸如此类的活动,我们帮助幼儿逐步树立了参与活动的勇气和信心。
2.2鼓励幼儿尝试活动,提供自主、独立活动的机会,引导幼儿自主地探索和思考,充分发挥幼儿的潜力,避免机械模仿。
幼儿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动力是兴趣和好动性,根据幼儿兴趣和意愿及小班幼儿年龄特征,在组织和安排体育活动时,教师既要设置情景,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又要鼓励幼儿去大胆尝试、获取经验,从亲身体验中逐步认识自己。这样,才能使幼儿逐步变自发的好动为主动的活动,有利于幼儿潜力的发展。幼儿对某一活动获得了初步的感性认识以后,教师应通过增加活动量或活动难度的办法,让幼儿不断体验到自己的能力和成功。
如在平衡练习中,一开始,我们让幼儿在活动场地上走平衡线;然后,提供不同高度、宽度、坡度的平衡木,让幼儿自由尝试,接着请平衡力较好的幼儿进行示范;最后我们把走平衡木的动作要领示范给幼儿,引导幼儿进行“过小桥”的练习,幼儿都能根据自己实际情况,由宽到窄、由低到高地练习,都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教师应该认识到每个幼儿参与活动的起点、获得成功的程度是不同的,要鼓励幼儿从自身的起点开始,努力争取一次比一次练得更好,发挥自身的潜力。在组织体育活动时,除了必要的示范外,教师还要注重逐步引导幼儿自主地进行探索和思考,如果幼儿仅仅是被动地去做教师要求他们做的事,即使他们学会了做什么,也不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更不了解如何去学。长此以往,幼儿就会养成依赖性,影响自主性和自信心的发展。因此,在体育活动中,教师要以发展幼儿主动性为首要任务,使幼儿成为主动和成功的探索者与学习者。
为了尽量避免单一的机械模仿,我们往往启发和鼓励幼儿自己去发现和创造各种玩法。如玩竹圈,我们一开始不做示范,而是让幼儿拿着竹圈子自由玩耍,启发幼儿动脑筋想一想:“竹圈还可以怎样玩?要和别人玩得不一样。”幼儿便会想出各种饶有童趣的玩法。当幼儿有过自身体验获得成功时,他们的主动性就得到了发挥,自信心自然得到了增强。
2.3帮助幼儿克服在体育活动中的两种极端心理――自卑与自负。
小班幼儿个体差异明显地体现在动作发展上。有些幼儿动作发展好,在活动中能经常获得成功的体验;而有些幼儿动作发展差,在同样的活动中常遭失败,久而久之,他们会以为自己能力太差而失去参加活动的信心,形成“我不行”的思维定势。
为帮助幼儿克服自卑感,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从积极评价入手,尽量挖掘孩子在体育活动中的长处,少批评,多表扬;通过比较,让幼儿重新评价自己,认识到各人有各人的长处和优势,没有必要高估别人,贬低自己,从而增强自信心;在体育活动中适当降低对自卑幼儿的要求,使之具有成就感;通过补偿性的训练,帮助幼儿正确对待挫折,增强抗挫能力。幼儿不断地从活动中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时,就会形成稳定的行为方式,逐步克服自卑感。
为帮助幼儿克服自负感,我们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设置了一些有难度的、可能会失败的活动,如体育活动“小猫钓鱼”,我们设置了各种障碍,幼儿必须通过付出艰辛的努力,以及具备不断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才有可能获得成功。我们只有鼓励幼儿勇敢面对困难,帮助他们找到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方法,才能使他们摆脱依赖与骄傲。
2.4家园配合,帮助孩子树立自信。
我国著名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孩子可以说是父母的镜子。”确实,父母的行为习惯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有的父母平时很少参与集体活动,那么他们的孩子也许就会缩手缩脚;有的父母溺爱幼儿,一切包办代替,那么他们的孩子就会产生过度的依赖思想,在困难面前退缩。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坚持与家长联系,共同探讨幼儿自信心缺乏的原因,并要求取得家长的配合。
①不要溺爱孩子,应支持孩子与同伴交往。
②积极开展家庭体育活动,培养孩子的开朗的性格。
③家园保持联系,及时反馈幼儿的点滴进步,以获取幼儿每一发展阶段的信息,共同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
3.结语
通过实践,我感到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自信心是可行的,而且是行之有效的。这是一个长期的教育过程,需要长期的教育强化,尤其对自信心较弱的幼儿,要耐心细致地教育,扭转他们已有的“我不行”的思维定势,使他们一点一滴地增强自信心。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77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