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录义
小学数学主要是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使得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还要强化创新思维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既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学生如果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对数学函数有特殊的感情,数学成绩就会有很大的提高。要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达到一定的创新水平,能够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兴趣呢?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创设情境,引入兴趣的诱发
在教学中,为唤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起,教师要精心设计导语并能紧扣学习的心弦,如通过旧知识生动实例、讲故事等引入方法,使学生对问题产生兴趣,急于想解决,而仅靠自有的知识又不能解决,进而形成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增强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使学生的兴奋中心迅速集中到所要学习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如教学“相遇问题”时,教师请两名学生到前边来,一个在左侧,一个在右侧,两人之间有一定距离。教师喊:“齐步走。”两个学生同时相对而走,当走到一起相碰时,教师喊:“立定。”这时教师说:“这两个同学怎么了?”学生眼看耳听了,兴趣盎然,议论纷纷,谁都想争着回答,这时,教师抓住学生学习情绪高涨,进入精神振奋的状态这一时机,引入新课的学习。又如在教学“通分”时,以故事形式引入:(放录音)一个星期天,小明的爸爸带着他和妹妹小兰去海洋世界玩,当他乘车回车站时,已经又累又饿,爸爸立即走进食品店,给他们买了个同样大小的月饼。看着这香喷喷的月饼,小兰馋得口水直流,急着要吃。哥哥小明说:“爸爸吃另一个月饼的五分之六,剩下的都给我吃。”听了哥哥的话后,小兰抓脑袋为难地说:“爸爸,我和你谁吃的月饼多呀?”由于学生爱听故事,以故事形式引入新课,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鼓励了学生的学习愿望,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让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驱使学生投入学习的强大的内部推动力,也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前提,而要使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教师就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处理好讲练关系,采用生动的教学方法、多样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积极性,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兴趣得到提高。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教师提示学生能不能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来解决。学生开始动手操作,具体操作如下:(1)先给平行四边形作高;(2)用剪刀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下;(3)将剪下的三角形平移到另一边去;(4)拼成一个长方形。学生在操作中领悟并发现了求平行四边形的方法,增强了学生主体的意识。又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教师采用数小方格的办法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本上的三个三角形,虽然形状不同,但他们的面积大致相等,然后启发学生思维想象:能不能不用数方格而把三角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呢?学生通过思考,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及合作交流,发现在任意两个完全一样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在学生反复拼摆的过程中渗透了旋转、平移思想,通过对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反复多次地拼摆,从而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归纳出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以高除以2,即S=a.h÷2。由于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参与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因此加深了对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理解。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运用直观教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要结合实际,认真钻研教材,尽可能地利用多媒体或直观教具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感觉上“耳目一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长方体的认识”时,学生对立体图形还不够熟悉,教师就应采用直观教学法。课前,我先让每个学生准备好一个长方体纸盒,上课时,让每个学生都拿出一个长方体纸盒来观察,先引导学生认识长方体的面。让学生拿着长方体盒实物,按照前、后、上、下、左、右的顺序,先数出一共有几个面,再引导学生观察,每个面的形状,说出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然后让学生比较各个面,逐渐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体),相对的面形状大小完全相同。”接着,又结合实物引导学生认识长方体的棱和顶点。最后,引导学生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这样的对照实物教学,既能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能教给学生认识事物的方法,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总之,兴趣是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培训学生数学兴趣的途径是多方面的。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学生的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7907.htm